张悦仁一生倾注全部精力和心血致力于机械制造研究事业,可谓是硕果累累。退休回到故乡河源,并没有停下脚步,又开始致力于研究科学养猪带动乡亲们走养猪致富路,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获得成功。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吃苦拼搏永不言败的高贵品质非常值得青年朋友学习。
张悦仁出生在广东省河源市的一个农民家庭,20世纪五十年代曾留学苏联,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原国家核工业部从事机械研究,后来又调到南华大学当教授。1998年,张悦仁退休回到阔别50年的老家河源。和同样研究机械的妻子一起开了一家机械厂,再加上退休金,张悦仁的日子过得很富足。可是2002年的一天,70岁的张悦仁突然向妻子提出要去乡下养猪,在妻子眼里,张悦仁一下子变得很陌生。
张悦仁的妻子实在想不通,搞了一辈子机械制造研究,不愁吃不愁穿,为啥要去养猪呢?为了这事儿,40多年的老夫老妻第一次争得面红耳赤。
张悦仁自有他自己的想法和道理:“你要想做很高深的研究,像搞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不可能了,反过来我搞应用研究,把好东西拿过来,试验研究,行了,来推广,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通过科学养猪致富有啥不好?”最后妻子实在说服不了张悦仁,只好让他去了。经过查阅资料,张悦仁找到了一种用发酵来改善饲料的办法。发酵以后,米糠等饲料的粗纤维转化为糖,可以代替豆粕和玉米等价格高的饲料。发酵饲料可降低40%的成本,而且发酵后的饲料有利于猪的消化吸收,同时,他又引进了发酵床,解决了发酵床不适应南方高温的问题。用猪粪做沼气,可以用来照明,实现了零污染。他的快乐养猪养猪快乐法得到了人们的称赞。他说,回到久别的家乡,看到乡亲们还比较贫困,就想通过科学养猪带动乡亲们走致富的道路。他首先从品种上下手,采取以蓝塘土猪为母本,以野猪为父本的杂交猪,集中和强化了土猪和野猪的优点,克服了蓝塘土猪肉太肥和纯野猪肉质过粗的缺点,蓝塘土猪和野猪生产的杂交猪在零排放无污染的发酵床上养殖,在有益微生物占绝对优势的木糠软垫料上自由自在生长,环境卫生舒适,抗病力强。张悦仁还把在发酵床上养猪技术向周围农户推广。
张悦仁说,他养猪遵从“三大主义”:一是消费者主义,即要让消费者满意,保证优质猪肉;二是环保主义,排放的猪粪要经过处理,发酵变成沼气,实现了零排放;三是动物保护主义,让猪快乐地生活。比如猪舍要宽敞,让猪在发酵床上嬉戏。张悦仁倡导的发酵床零排放生态养猪技术是用锯末、秸秆、稻壳、米糠、树叶等农林业生产下脚料为材料,以微生态益生菌为菌种发酵成的材料来垫圈养猪。
猪在垫料上生活,垫料里的特殊有益微生物能够迅速降解猪的粪尿排泄物。这样,不需要冲洗猪舍,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猪场,猪出栏后,垫料清出圈舍就是优质有机肥,从而创造出一种零排放无污染的生态养猪模式。配合益生菌饲料添加料,提高猪的免疫力,养猪快乐,养快乐猪,生产安全优质的猪肉,张悦仁的养猪场占地一百余亩,他还自己种植了苜蓿草作为猪饲料。猪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目前生猪存栏100多头,解决就业共30余人,其中也有大中专毕业生。
在张悦仁博士的管理下,养猪场初具规模,并向着生态环保的模式发展,然而2005年一场五十年不遇的洪水,击垮了张悦仁的养猪场,大部分猪和饲料都被水冲走了。3年苦心经营的猪场损失惨重,这一年张悦仁73岁。
在沉重打击之下,放在谁身上谁能受得了?!可是从小就养成吃苦不怕困难倔强不服输性格的张悦仁并没有听从妻子的劝说乖乖回家,他反而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张悦仁认为自己的养殖模式很好,猪肉的品质也很好,可卖不了好价钱,可能就是猪肉缺少卖点,如果能养出一种有卖点,肉质又好的猪,肯定能挣钱。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
张悦仁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张悦仁虽然离开了家乡50年,并没有影响他对家乡的那份真挚的感情,多少次梦回故乡,如今真的回到了家乡,多想为家乡做点贡献。张悦仁觉得家乡有优越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搞农业,他决心利用有生之年,创出一条生态农业之路,为家乡人做个示范,但是很多人却不理解他的想法,提起这事,张悦仁感慨万千
张悦仁说:“我多想使有生之年过得有意义,对家乡有帮助有贡献,这是一个老人的最大心愿。”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倘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
张悦仁带头示范养野猪的目的就是引导乡亲们走养猪致富的路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为阔别了50年的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这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他的童年少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他多么想身体力行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张博士说:“我是农民的孩子,对农民的苦有很深的体会,今天我能够走到这一步, 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我有责任、有义务带动和帮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贫穷走上富裕之路,这样,社会才能和谐、进步,这也就真正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几十年的培养,也算是我退休后为社会做了贡献。 ”
在外来瘦肉型猪的冲击下,曾经风靡一时的蓝塘土猪,因为长势慢,个头小,瘦肉率低等缺点,已经被市场所抛弃,蓝塘土猪濒临灭绝,很多地方已多年不见蓝塘土猪的踪影。
为了找到这种濒临灭绝的蓝塘土猪,74岁的张悦仁豁出去了,一听说哪个地方有蓝塘土猪,他就马上坐摩托车赶过去。两三月下来,依旧没有找到正宗的土猪。张悦仁的举动感动了一位叫李建军的人,李建军是当地一家食品站站长,他对周围的生猪资源非常熟悉,在李建军的帮助下,张悦仁买到了10几头蓝塘土猪。得到了梦寐已久的蓝塘土猪,
蓝塘土猪虽然肉质好,但是瘦肉率只有30%多;而瘦肉型猪虽然瘦肉率超过了60%,可是肉质一般。能不能把两者进行杂交呢,杂交的后代是否肉质又好,瘦肉率又高呢?张悦仁开始了他的杂交实验。
和张悦仁的设想一样,这种蓝塘土猪和瘦肉型猪杂交出来的后代,体型和肤色更像瘦肉型猪,肉质很接近土猪,瘦肉率比土猪提高了10%。可是没想到这种张悦仁认为很不错的猪,竟然没有瘦肉型猪卖得贵。
张悦仁原来以为肉质好就能卖好价钱,可没想到在市场上,决定猪肉价格的是瘦肉率。一般瘦肉型猪的瘦肉率都超过60%,但是张悦仁养出的猪只有40%的瘦肉率。在生猪行业里,收猪的人是这样确定猪的收购价。
实践很快证明,蓝塘土猪和野猪的杂交后代虽然瘦肉率提高到了50%,但依旧没法和瘦肉型猪肉60%的瘦肉率相比。土猪不行,野猪也失败了,以前很多科学难关都难不住的张悦仁,竟然被几头猪难住。这一年是2007年,张悦仁已经75岁了,5年时间他一共投入了近百万元,换回的却是头上更多的白发和一连串的失败。难道农业真的没有做头吗?张悦仁很不甘心。
经过一番实验,2008年,张悦仁终于养出了一种土猪,野猪和瘦肉型猪三元杂交的猪种。经过比较,这种猪不但味道鲜美,瘦肉率也超过了60%,和瘦肉型猪不相上下。一个曾经向张悦仁学习发酵床和发酵饲料的野猪养殖户吴庆五,看到张悦仁的猪肉品质很好,决定把这些猪肉卖到深圳的专卖店去。
生意人出身的吴庆五擅长市场营销,他在深圳有一个专卖柜台,后来他又帮张悦仁介绍了一家专卖店,现在张悦仁的猪肉已经上了两个专柜,每个专柜一天能卖出一头猪,一公斤猪肉卖到50元。
风风雨雨的7年养猪历程过去了,如今张悦仁的养猪场已经由一个变成三个,生猪年出栏量达到2000头,更令张悦仁高兴的是,在他的示范下,已经有20多家养殖户引进他的杂交猪。辐射带动农户200多家。在他的养猪场安置大中专学生和富余劳动力20多人。他的心愿实现了,尽管历尽艰辛与磨难,但是并没有征服他坚持走养猪带动乡亲们致富的信心,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他把他的余热奉献给了日思夜想的家乡,夕阳更辉煌!
笔者不禁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精神则可以不死,永生。
张悦仁一生倾注全部精力和心血致力于机械制造研究事业,可谓是硕果累累。退休回到故乡河源,并没有停下脚步,又开始致力于研究科学养猪带动乡亲们走养猪致富路,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获得成功。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吃苦拼搏永不言败的高贵品质非常值得青年朋友学习。
张悦仁出生在广东省河源市的一个农民家庭,20世纪五十年代曾留学苏联,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原国家核工业部从事机械研究,后来又调到南华大学当教授。1998年,张悦仁退休回到阔别50年的老家河源。和同样研究机械的妻子一起开了一家机械厂,再加上退休金,张悦仁的日子过得很富足。可是2002年的一天,70岁的张悦仁突然向妻子提出要去乡下养猪,在妻子眼里,张悦仁一下子变得很陌生。
张悦仁的妻子实在想不通,搞了一辈子机械制造研究,不愁吃不愁穿,为啥要去养猪呢?为了这事儿,40多年的老夫老妻第一次争得面红耳赤。
张悦仁自有他自己的想法和道理:“你要想做很高深的研究,像搞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不可能了,反过来我搞应用研究,把好东西拿过来,试验研究,行了,来推广,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通过科学养猪致富有啥不好?”最后妻子实在说服不了张悦仁,只好让他去了。经过查阅资料,张悦仁找到了一种用发酵来改善饲料的办法。发酵以后,米糠等饲料的粗纤维转化为糖,可以代替豆粕和玉米等价格高的饲料。发酵饲料可降低40%的成本,而且发酵后的饲料有利于猪的消化吸收,同时,他又引进了发酵床,解决了发酵床不适应南方高温的问题。用猪粪做沼气,可以用来照明,实现了零污染。他的快乐养猪养猪快乐法得到了人们的称赞。他说,回到久别的家乡,看到乡亲们还比较贫困,就想通过科学养猪带动乡亲们走致富的道路。他首先从品种上下手,采取以蓝塘土猪为母本,以野猪为父本的杂交猪,集中和强化了土猪和野猪的优点,克服了蓝塘土猪肉太肥和纯野猪肉质过粗的缺点,蓝塘土猪和野猪生产的杂交猪在零排放无污染的发酵床上养殖,在有益微生物占绝对优势的木糠软垫料上自由自在生长,环境卫生舒适,抗病力强。张悦仁还把在发酵床上养猪技术向周围农户推广。
张悦仁说,他养猪遵从“三大主义”:一是消费者主义,即要让消费者满意,保证优质猪肉;二是环保主义,排放的猪粪要经过处理,发酵变成沼气,实现了零排放;三是动物保护主义,让猪快乐地生活。比如猪舍要宽敞,让猪在发酵床上嬉戏。张悦仁倡导的发酵床零排放生态养猪技术是用锯末、秸秆、稻壳、米糠、树叶等农林业生产下脚料为材料,以微生态益生菌为菌种发酵成的材料来垫圈养猪。
猪在垫料上生活,垫料里的特殊有益微生物能够迅速降解猪的粪尿排泄物。这样,不需要冲洗猪舍,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猪场,猪出栏后,垫料清出圈舍就是优质有机肥,从而创造出一种零排放无污染的生态养猪模式。配合益生菌饲料添加料,提高猪的免疫力,养猪快乐,养快乐猪,生产安全优质的猪肉,张悦仁的养猪场占地一百余亩,他还自己种植了苜蓿草作为猪饲料。猪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目前生猪存栏100多头,解决就业共30余人,其中也有大中专毕业生。
在张悦仁博士的管理下,养猪场初具规模,并向着生态环保的模式发展,然而2005年一场五十年不遇的洪水,击垮了张悦仁的养猪场,大部分猪和饲料都被水冲走了。3年苦心经营的猪场损失惨重,这一年张悦仁73岁。
在沉重打击之下,放在谁身上谁能受得了?!可是从小就养成吃苦不怕困难倔强不服输性格的张悦仁并没有听从妻子的劝说乖乖回家,他反而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张悦仁认为自己的养殖模式很好,猪肉的品质也很好,可卖不了好价钱,可能就是猪肉缺少卖点,如果能养出一种有卖点,肉质又好的猪,肯定能挣钱。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
张悦仁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张悦仁虽然离开了家乡50年,并没有影响他对家乡的那份真挚的感情,多少次梦回故乡,如今真的回到了家乡,多想为家乡做点贡献。张悦仁觉得家乡有优越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搞农业,他决心利用有生之年,创出一条生态农业之路,为家乡人做个示范,但是很多人却不理解他的想法,提起这事,张悦仁感慨万千
张悦仁说:“我多想使有生之年过得有意义,对家乡有帮助有贡献,这是一个老人的最大心愿。”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倘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
张悦仁带头示范养野猪的目的就是引导乡亲们走养猪致富的路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为阔别了50年的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这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他的童年少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他多么想身体力行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张博士说:“我是农民的孩子,对农民的苦有很深的体会,今天我能够走到这一步, 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我有责任、有义务带动和帮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贫穷走上富裕之路,这样,社会才能和谐、进步,这也就真正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几十年的培养,也算是我退休后为社会做了贡献。 ”
在外来瘦肉型猪的冲击下,曾经风靡一时的蓝塘土猪,因为长势慢,个头小,瘦肉率低等缺点,已经被市场所抛弃,蓝塘土猪濒临灭绝,很多地方已多年不见蓝塘土猪的踪影。
为了找到这种濒临灭绝的蓝塘土猪,74岁的张悦仁豁出去了,一听说哪个地方有蓝塘土猪,他就马上坐摩托车赶过去。两三月下来,依旧没有找到正宗的土猪。张悦仁的举动感动了一位叫李建军的人,李建军是当地一家食品站站长,他对周围的生猪资源非常熟悉,在李建军的帮助下,张悦仁买到了10几头蓝塘土猪。得到了梦寐已久的蓝塘土猪,
蓝塘土猪虽然肉质好,但是瘦肉率只有30%多;而瘦肉型猪虽然瘦肉率超过了60%,可是肉质一般。能不能把两者进行杂交呢,杂交的后代是否肉质又好,瘦肉率又高呢?张悦仁开始了他的杂交实验。
和张悦仁的设想一样,这种蓝塘土猪和瘦肉型猪杂交出来的后代,体型和肤色更像瘦肉型猪,肉质很接近土猪,瘦肉率比土猪提高了10%。可是没想到这种张悦仁认为很不错的猪,竟然没有瘦肉型猪卖得贵。
张悦仁原来以为肉质好就能卖好价钱,可没想到在市场上,决定猪肉价格的是瘦肉率。一般瘦肉型猪的瘦肉率都超过60%,但是张悦仁养出的猪只有40%的瘦肉率。在生猪行业里,收猪的人是这样确定猪的收购价。
实践很快证明,蓝塘土猪和野猪的杂交后代虽然瘦肉率提高到了50%,但依旧没法和瘦肉型猪肉60%的瘦肉率相比。土猪不行,野猪也失败了,以前很多科学难关都难不住的张悦仁,竟然被几头猪难住。这一年是2007年,张悦仁已经75岁了,5年时间他一共投入了近百万元,换回的却是头上更多的白发和一连串的失败。难道农业真的没有做头吗?张悦仁很不甘心。
经过一番实验,2008年,张悦仁终于养出了一种土猪,野猪和瘦肉型猪三元杂交的猪种。经过比较,这种猪不但味道鲜美,瘦肉率也超过了60%,和瘦肉型猪不相上下。一个曾经向张悦仁学习发酵床和发酵饲料的野猪养殖户吴庆五,看到张悦仁的猪肉品质很好,决定把这些猪肉卖到深圳的专卖店去。
生意人出身的吴庆五擅长市场营销,他在深圳有一个专卖柜台,后来他又帮张悦仁介绍了一家专卖店,现在张悦仁的猪肉已经上了两个专柜,每个专柜一天能卖出一头猪,一公斤猪肉卖到50元。
风风雨雨的7年养猪历程过去了,如今张悦仁的养猪场已经由一个变成三个,生猪年出栏量达到2000头,更令张悦仁高兴的是,在他的示范下,已经有20多家养殖户引进他的杂交猪。辐射带动农户200多家。在他的养猪场安置大中专学生和富余劳动力20多人。他的心愿实现了,尽管历尽艰辛与磨难,但是并没有征服他坚持走养猪带动乡亲们致富的信心,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他把他的余热奉献给了日思夜想的家乡,夕阳更辉煌!
笔者不禁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精神则可以不死,永生。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事业则可以不朽,长存。
这,就是张博士的思想体系,张博士的精神导向,张博士的事业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