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重庆 | 申请地方频道
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感动中国 | 人民公仆 | 人物访谈 | 社会名流 | 企业领袖 | 商界精英 | 地产骄子 | 海外赤子 | 艺苑奇葩
教坛名师 | 巾帼风采 | 律师在线 | 杏林名医 | 创业之星 | 时尚风云 | 明星专栏 | 专家学者 | 个人传记
本站新闻 | 专题报道 | 理事单位 | 作家专栏 | 家族史话 | 国学天空 | 企业文化 | 畅游天下 | 健康保健
  当前位置: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 企业领袖 > 正文
“农民”鲁冠球:创业人生激情未老
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银潮 光华  2011年05月13日 19:06

    在任何场合,总爱说自己是“农民,不能忘本”的鲁冠球素有商界“常青树”的美誉,从最初只有4000元家底的“铁匠铺”起家,发展到如今拥有100多亿元资产,先后在国外并购或控股了31家公司,集团旗下现有8家上市公司,不夸张地说,鲁冠球牢牢地掌控着大型民营企业的命脉。作为中国最受尊敬的第一代乡镇企业领袖之一,鲁冠球将一个小工厂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民营企业,只有初中文化的鲁冠球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农民的传奇故事。


不怕割“尾巴”,从失败中明白:个人发展要与社会适应

    1945年1月,鲁冠球出生于浙江萧山县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工资微薄,他和母亲住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宁围乡与杭州市仅一江之隔,望着对面都市的繁华与喧嚣,鲁冠球那时的梦想就是进城做个工人。

    15岁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里的负担,鲁冠球主动辍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一个打铁的小学徒,起早贪黑地跟着大师傅抡铁锤,一天到晚大汗淋漓,还不是份正式的工作。但鲁冠球却非常珍惜,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成了一个在城里工厂上班的工人了。3年学徒生活中,鲁冠球对每天接触到的各类机械工具倾注了很多感情,他的技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或许命运总爱捉弄人。就在学满出师之时,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鲁冠球被打发回乡。

    “自助者,天助之。”鲁冠球发现四乡八里的老乡们为了磨米面要去远隔七八里地的集镇,非常不方便。他想:如果我在咱们宁围乡办个米面加工厂,一定会很受欢迎,乡亲们少跑路,自己也能赚些钱。亲友们得知他的想法后都很支持,大家七拼八凑地拿出3000元钱,买来了一台磨面机和一台米机。

    就这样,鲁冠球的第一个工厂诞生了。米面加工厂没敢起名字,更不敢四处宣扬。在那样的年代,私人办厂是被禁止的。在人们的口头相传下,附近的乡亲渐渐知道了这个加工厂,都觉得方便。一来二往,小工厂做了不少的活。但好景不长,加工厂不久还是被发现,立即被作为黑工厂处理了——工厂关闭,机器廉价处理。为了偿还亲友的钱,鲁冠球被迫出卖了祖父留下的三间旧房。

    鲁冠球几乎被这无情的打击击垮了,他很长时间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日闭门不出。让他感到特别痛苦的是,给家里带来了巨大压力,父母血汗换来的钱就这样化为乌有,他成了败家子的典型。一天深夜,他一个人跑到钱塘江大堤上徘徊,看着奔涌而来的大潮,他的失意沮丧突地一扫而空。

    第一次办厂以失败告终,鲁冠球却从中找到了“感觉”。既然选择好了自己要走的路,哪怕走到黑也心甘。但这次教训也让他明白,个人事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否则只能是“老牛掉在枯井里——有劲使不上”。他必须耐心地等待机会。

    之后的十年间,鲁冠球就是靠作坊式生产,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滚雪球”似的,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从摆地摊到利润“十年添一个零”
 
    农村开始实施承包责任制后,一直想大干一场的鲁冠球手更痒了。1983年,他把自家自留地里2万元苗木全部拿出来抵押,承包下萧山万向节工厂。除了管理工厂,他还办起了农场、养鳗场、蛇场,甚至是商场。

    当时曾有人质疑鲁冠球的承包行为,说他是为了自己发家致富才承包厂子。为此,鲁冠球公开表示,自己承包期间,只要经营自主权,资金一分不要。

    事实证明,鲁冠球是有眼光的。承包第一年就超额完成了154万元,以后年年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第一年完成承包后,政府奖励他44.9万元,他却把钱全部用在了工厂培养人才和建造乡村小学上。到1993年,鲁冠球放弃的奖励达300万之多。他的仗义和善行令他名声大噪,198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民企业家。

    那时鲁冠球已年届不惑,生活同样需要安定。而这些奖金完全可以让他下半辈子过得舒适,可是他考虑更多的是今后事业的发展。虽然这钱完全合法合理合情,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拿了,职工承受不了,他就会失去民心,失去施展抱负的舞台。这何尝不是鲁冠球的大智若愚呢?

    这期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那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召开。鲁冠球立即叫上销售科长,带着满满两卡车的“钱潮牌”万向节产品赶到了胶南。但大会组织者拒绝乡镇企业入场。

    千辛万苦赶到胶南却被拒之门外,销售科长一下就泄了气:“这不是瞧不起人吗?乡镇企业怎么了?难道我们是后妈生的?我就不信不参加这个订货会,我们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同来的工作人员也提出收兵回去算了。

    鲁冠球安慰着大家:“这不算什么。不就是不让我们进去谈嘛,但没有说不准我们在外面谈。”

    “外面谈?外面怎么谈?”

    “明天我们在场外摆地摊!”

    第二天一早……

    “钱潮牌”万向节在订货会上一炮走红。此后,鲁冠球一直坚持薄利多销,“钱潮牌”产品牢牢占据了全国60%以上的市场。

    1994年1月10日,这是令鲁冠球终生难忘的日子。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股市上市了。7年前,就是因为万向是一家乡镇企业而被有关部门无情地挡在了股市大门外。而今天鲁冠球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万向也由此开始了新的发展。

    70年代,万向集团实现日创利润1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万元;80年代日创利润1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万元;90年代日创利润1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0万元。鲁冠球豪言:“奋斗十年再添一个零。”


在“洋”字上淘金,国外带动国内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对鲁冠球和他的万向集团在汽车零配件市场上最形象的描绘。

    当初鲁冠球把企业主要生产目标盯在万向节产品上,是因为进口汽车的万向节产品国内鲜有厂家愿意生产。可是,虽然“钱潮牌”万向节产品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它并未被列入国家计划。这意味着,市场受到很大的局限,而且很不稳定。

    面对这样的困境,鲁冠球毅然决定进军海外市场:“既然我们的万向产品是因为进口汽车开始的,那我们就到外国去找出路!国外市场不讲情分,只认产品质量。”

    1984年春,万向的产品在广交会上得到了外商的青睐,美国派莱克斯公司定购3万套万向节。这一订单在当时被称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出口第一单”。

    紧接着,美国舍勒公司也与万向签订协议:5年内每年至少20万套。舍勒公司是始创于1923年的美国汽车配件巨子,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万向节专利。美国商务参赞还特地从北京赶来,说一定要亲眼看看这个能够把产品打进他们汽车王国的乡间小厂。

    国内的人们在赞叹万向奇迹的同时,不禁在问,一个能为国创汇、为国争光的产品,为什么在国内却得不到认同。1985年,姚依林副总理主持会议,他在会上讲:国外都在用的产品,国内为什么不能用呢!从那以后,国内主机厂开始用万向的产品,鲁冠球和他的产品才被国内市场完全接纳。

    此后……

    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成立,鲁冠球只有一个要求:1997年顺利实现与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通用公司配套。

    鲁冠球的办公桌上,有一只振翅欲飞的铜鹰,其背后是一段鲁冠球带领万向集团坚持自我发展的故事。

    万向独立开发海外市场的策略引起其最初的合作伙伴美国舍勒公司的警觉和妒忌:万向在美国市场所向披靡,舍勒公司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一天,舍勒公司向鲁冠球摊牌:“我们拥有绝大多数的万向节产品的专利,我们希望取得贵公司全球的独家代理。因为只有舍勒才能让你们在国际市场上赚更多的钱。”

    鲁冠球知道,接受就意味着将逐步打开的国际市场拱手让给对方,万向今后只有龟缩在国内,甚至国内市场的利润也要与之共享。万向将成为舍勒的附庸。他断然拒绝:“我们与贵公司的合作一直以来非常愉快,我们开拓美国市场,对贵公司也是有益的。我想,我们应该继续保持既有的合作方式。”

    一时间,洽谈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鲁冠球的断然拒绝令对方有点始料不及,在他们看来,万向是依赖他们才打开的国际市场。谈判破裂后,借口万向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舍勒公司将46.5万套万向节的订单削减至21万套。

    万向的日子立时变得非常难过。当时舍勒掌握着万向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车间里、库房里都是打着它的标志、专门为它生产的产品。数十万套万向节无法销售,资金大量积压,员工工资一度无法发放。但鲁冠球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利用开发的新产品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当年创汇140万美元。

    待双方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舍勒公司是每况愈下——与万向分手后他们并没找到更好的合作者。为了表示敬佩之情,舍勒公司将那只铜鹰赠送给了鲁冠球。

    曾有记者“望名生义”,向鲁冠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的名字叫鲁冠球,是否是从小就想当企业家,要誉冠全球?”鲁冠球风趣地回答说:“不!我的名字是父亲起的。我是曾想过当这个家、那个家,就是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的。”

    回顾他的创业经历,最初办米面加工厂和铁匠铺,是为生计所“逼”。后来当了厂长,为了工人的生计,为了带领家乡农民致富,他为一种责任心所“逼”。再后来杀向国外市场,除了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逼,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一个社会知名人士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所“逼”。


反哺农业,“善于学习是种财富”

    作为一个种过田、打过铁的庄稼人,鲁冠球总是以农民的语言,为农民说话。如今,万向三农集团已拥有包括3家国家级和3家省级的农业龙头企业。它也从中尝到了甜头,2004年集团农业产业的投资回报率超过了工业。

    现在企业都在向西部进军。其实远在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鲁冠球就有了“西进”的想法,为此重金向全国征集“西进计划”。然而万向组织的专家力量经过研究,却得出了不宜西进的结论。计划只好搁浅。

    现在这种障碍消失了。然而万向却没像众多企业那样死劲儿往里面投钱,一上来就投资办厂,而是做起了培训工作。他们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由万向出资办培训班,将中西部十多个省、市、区的县级领导请到浙江学习。

    这是很不同寻常却抓到关键的一招。在西部的投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只要有好的项目,万向可以立即开进。但重要的是找准切入点。而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当地干部的思想解放问题,创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把培训当投资,显示出鲁冠球超出他人的地方。

    虽然是……

    迄今为止,鲁冠球保持着中国企业家的一个纪录:30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其中6篇刊登在《求是》杂志上,8篇在全国大型学术评比中获奖。这位“农民理论家”先后被浙江大学聘为MBA导师,香港理工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

    “常青”秘诀在于心态和自信,“神六”的硅片出自万向集团

    年过六旬的鲁冠球,懂得创造财富,但不挥霍财富。贫苦的出身让他保持着朴实的个性和简单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他的座驾依然是很多年前购买的老式沃尔沃。十多年的老屋,“能住就行,何必浪费钞票”。空闲时,与家人一起给瓜果培土、浇水,是紧张工作之余一大乐趣。生活中精打细算的他也多次一掷千金,到2005年共向社会公益事业捐款760万元。

    腰缠十亿的鲁冠球,如今从未进过舞厅,没打过保龄球。他常对人说:“凡事能够亲身经历,固然是一种积累。但是,别人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善于学习便是一种财富。”

    近年来,鲁冠球一直入选美国《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2005年以8.04亿美元位列十二。可是鲁冠球一直不愿意这样看,他坚称万向集团一直是中国乡镇企业改革的典型,其股权归职工集体所有,自己身为董事局主席也只享有其应得股权。《福布斯》将万向集团的财产全部算到了他一人的头上,是不符实际的。

    对于外界赋予他“常青树”的美称,他曾透露过一些秘诀:……

    “另外,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但信心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不要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宁让别人跨大步发展,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跨小步发展,别人跨10步做的事,我就跨100步去完成。如果我一味地跨大步,一旦条件不行就停下来,其实就比小步还要慢。”

    鲁冠球爱笑,而且是哈哈大笑。面对WTO,他依然选择笑对,尽管在他看来,WTO对万向是挑战大于机遇。“入世后,中国与世界的资源要进行重新分配。中国能不能分配到,分配合不合理,就需要你去了解它,先期进入。”鲁冠球乐呵呵地说,“担忧没有用,关键是实际行动。”

    2005年10月12日9时39分,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宣布,“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成功,一直守在电视机前的鲁冠球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为国家航天科技发展骄傲,也为万向能够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感到自豪——“神六”太阳能帆板上的硅片全部由万向硅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005年,这位民营企业界传奇不老翁马不停蹄地出差,不是去下属公司视察就是去开会,这样出差的频率可能连年轻人都会感觉到疲惫,但在鲁冠球的身上似乎看不到他那个年龄的人力不从心的表现,忙惯了的鲁冠球难以停下。他仍在践行着他的“四件事”—— 一天做一件实事,一个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更多相关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盘点那些军人出身的企业家们
    任正非近20年来练就的13大动物哲
    王健林:任何做企业的人要牢记两
    柳传志的务农经:要“高大上”也
    丁家猪传奇:四年沉戟,余波荡漾
    大佬务农:褚时健与他的“励志橙
    李书福:中国早晚会诞生“丰田大
    大佬务农:褚时健十年磨一橙 潘石
    褚时健:我能再获得成功 因将利
   特别推荐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特别策划·专题报道
· 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
·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
· 禹晋永: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存“忽
· 解密“淘宝式”经典骗局:以假乱真 会
· 苏芩:33岁剩女十年悲催相亲史
·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行动
· A股上市家族企业TOP100:新希望三一比
· 神秘富豪张志熔发家史:国企高管带来巨
· 十年来那些被资本“逼宫”挤走的企业创
· 罗援:只要是中共在执政 美国就不会放
   热点人物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马化腾:“影子”领袖
· 李书福的发财心得:“鲶鱼”和“蝉”
· 古润金:用诚信诠释完美
· 潘刚,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企业家
· 曹德旺:福清勇士 玻璃强人
· 张瑞敏:25年,锻造海尔神话
· “王老吉”老总陈鸿道:“佛商”全力慈
· 李厚霖神秘发家创业史
   推荐人物
· 林春蓝:解读天下第一经卷
· 李国平:飞翔的光电神鹰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硬汉李幼斌的“另一半” ——史兰芽
· 杨钊:做慈善要让人知道
· 林峰:从电视转战电影是眼前的高峰
· 熊乃瑾:女人的媚是让人幻想的
· 俏江南失色:家族餐饮企业的困境
· 钟庆明:冠军心 力臻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资料,敬请注明: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并署上文章作者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合法者所有。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本站,将尽快处理!
本站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关于本站 | 分支机构 | 投稿须知 | 代写文章 | 加盟合作 | 书籍出版 |
联系电话:015102060385 投诉:013802424218  电子邮箱:chinarwzj@126.com QQ:865676504
中国人物传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5 Chinarw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31299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源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