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4日西方情人节这天,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拘的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收到了一个大礼包——被无罪释放。来而不往非礼也,李途纯也表现得很“大方”,被关了15个月的“冤狱”、被太子奶踢出局后,还表示不索赔、不起诉。
李途纯有“冤”不伸,原因可能在于这次能够摆脱罪名,其实已经是各方妥协的结果。李途纯的律师曾经表示,在李途纯被拘禁期间,有人就提出,只要他签字同意太子奶破产,就能重获自由。当时,倔强的李途纯还坚持认为太子奶不该破产。
现在想必是李途纯可能想明白了。太子奶的破产,也恰好满足了包括当地政府引进的一些战略投资者长期以来的诉求。他这才由此能够拨开乌云见晴天。
开始之初,李途纯并没有这么有“眼力见儿”,在人际关系和危机处理方面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话说回来,如果不是如此的话,他可能也不会有15个月的牢狱之灾。
单从商人的角度看,不得不说,李途纯确实财商很高。1996年,他仅以100万元启动资金,在湖南株洲建立起太子奶工厂。在他领导下,2001年到2007年,太子奶的销售额从5000万元跃升到30亿元,连续6年业绩翻番。太子奶在中国乳酸菌饮料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76.2%,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
太子奶的崛起,李途纯的努力和能力,可见一斑。
可是,在中国经商,仅有商业上的天分和后天的干劲还不够,还必须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略知一二。尤其在企业做大后如何处理好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更是一门大学问。但偏偏李途纯为人高调张扬,有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不是十分买政府的帐。
几年前,我受株洲市工商联之邀到株洲给当地民营企业家讲课,特意在该市工商联领导陪同下到太子奶工厂参观。我参观了他们的办公室和企业发展史,见展览室里的墙面上挂着许多李途纯和各级政府领导人的合影和参观照。看起来确实很风光!但说实话,我当时的感觉还是有些别扭。一个企业家的本分是经营好自己的企业,不是以和多少领导人合过影而显得自己有能耐有背景,借他人来提升自己(实际上现在有不少民营企业家还十分热衷于这样做)。
性格与做事往往一脉相承。李途纯高调张扬、好大喜功的性格,不可避免投射到企业经营中。在太子奶还没完全站稳脚跟时,他就迫不及待地尝试搞多元化战略,不仅涉足童装、零售业,那次见面,他们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太子奶还准备收购某著名非油炸方便面品牌。2007年,为给太子奶补充扩张资金,李途纯又疯狂赌了一把,引进外资风投7300万美元,并与之签订对赌协议:3年内太子奶集团业绩增长超过50%,否则,李途纯失去控制权。
以上事件的确和李途纯被拘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成为影响着以后事件发展的隐患。
超常规的扩张,导致了太子奶资金链的快速断裂,面临着与外资投资银行对赌协议的压力,李途纯不得不同意由株洲市政府组建的高科奶业全面托管。对于问题重重的太子奶,高科奶业在没有回天之术的情况下,只好提出让太子奶破产重组。
眼看自己“亲生孩子”要破产,李途纯岂肯善罢干休?又想引入方正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看着太子奶的一本糊涂账,方正集团也不敢贸然出手,对其提出了先破产再接手的要求。不甘心的李途纯,又“领着”太子奶频繁地和一些企业“相亲”,可始终没有找到如意郎君。
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战略投资者,都希望太子奶早日破产清算,李途纯却坚持收回太子奶的经营权,2010年4月还意气用事地宣布,他本人及太子奶集团对公司21亿债务终身负责,确保一分不少地归还,除了豪言壮语,他拿什么来确保呢?
不愿看自己亲手建立的公司破产,李途纯的想法固然可以理解,只是,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和当地政府公开叫板。试想一下,和当地政府公然对抗,李途纯有多大的博弈资本?结局可想而知。
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不管他的企业做得有多大,个人品牌有多响,都要对所处的商业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会防范商业思维之外的种种风险。对于政商关系,更要有策略讲方法,能伸能屈,能进能退。唯有如此,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政商博弈中游刃有余。这一点,李途纯不懂得,当然也不愿意那样做。
果不其然,3个月后的2010年7月,李途纯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逮捕,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在太子奶展开了破产重整工作。
要知道,所谓的“非法吸储”,其实是发生在2008年。当时,深陷各种债务泥潭的李途纯,曾在太子奶公司中高层干部中募资。2008年4月,他还在太子奶公司设立一项“货款准备金”,从经销商处募集了5000多万元的资金。
集资事件发生在2008年,两年时间里,相关方面并没有对李途纯进行所谓的“非法吸储”调查,却偏偏在他发布“拒绝破产”宣言后东窗事发。可以说,实际上,不是“非法集资”,而是李途纯的激进、赌性却又不肯妥协的性格和“不识时务”把自己送进了监狱。悲剧是怎么造成的?李途纯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