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重庆 | 申请地方频道
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感动中国 | 人民公仆 | 人物访谈 | 社会名流 | 企业领袖 | 商界精英 | 地产骄子 | 海外赤子 | 艺苑奇葩
教坛名师 | 巾帼风采 | 律师在线 | 杏林名医 | 创业之星 | 时尚风云 | 明星专栏 | 专家学者 | 个人传记
本站新闻 | 专题报道 | 理事单位 | 作家专栏 | 家族史话 | 国学天空 | 企业文化 | 畅游天下 | 健康保健
  当前位置: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 艺苑奇葩 > 正文
邓丽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网易  2011年05月14日 12:32

   

    八十年代初,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过一本颇为专业的音乐书籍,叫《怎样鉴别黄色歌曲》,其目的是教导青少年识别出哪些歌曲是“黄色歌曲”和“靡靡之音”,其中提到一套鉴别黄色歌曲的综合办法,除了要看歌曲的“歌名、歌词之外,还要结合它的曲调、伴奏和演唱,看它到底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书中还举了很多反面例子,比如“蔷薇处处开”、“何日君再来”以及“岛国情歌”系列,这些反面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那个年代,这些都是邓丽君所唱,并因邓丽君而流行。

    邓丽君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法绕过的名字。1979年前后,中国内地的文化领域一片废墟,她的歌声从海峡对岸传来,成为那个政治环境下第一缕温柔,人们私下播放、翻录,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悄然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邓丽君歌曲最初是怎样进入中国大陆今天已难以细考,大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海关或者走私被带进大陆的磁带,通过地下翻录的形式传播,二是通过短波在收音机里收听海外广播,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电台有一个“邓丽君时间”,从周一到周六每晚八点播出二十五分钟邓丽君的相关新闻及她所演唱的歌曲。去年在各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甜蜜蜜》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两个小情侣,来到荒郊野外,在固定的时间,通过短波收音机收听邓丽君的“甜蜜蜜”……以此见证爱情。

    邓丽君歌曲流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被批判的过程,1979年,针对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曲和以李谷一的《乡恋》为代表的大陆流行歌曲因在大城市里广受欢迎,一些老音乐人为此特意召开了一次“西山会议”,邓丽君的歌曲被定性为“黄色歌曲”和“靡靡之音”,从此全面被禁。这也是《怎样鉴别黄色歌曲》出台的历史大背景。

    但伴随着批判而来的,却是邓丽君的进一步流行,虽然官方媒体从未播放过,但从此,邓丽君的歌曲传遍大陆。而且把海峡对岸的邓丽君推向辉煌的顶点,1984年一月间,邓丽君在台北举行她的个人纪念演唱会,就叫“十亿个掌声”,可以看出,她把自己的歌曲在大陆的流行视为最大荣耀。

    “十亿个掌声”演唱会是邓丽君十五周年巡回演唱会的一部分,十五周年,当中国内地歌迷刚刚认识邓丽君的时候,她已经叱咤台湾、香港、日本乃至整个东南亚歌坛十几年,甚至已经快要“退休”了。

    邓丽君对刚刚开始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1980年代初期的数位大陆女歌手,都以模仿邓丽君的风格而起家,如:李谷一、朱明瑛、程琳等都有“大陆的邓丽君”之称。还有王菲,更是邓丽君不折不扣的粉丝和最佳翻唱者,她翻唱的邓丽君歌曲,如今仍在各大KTV歌厅流行。

    邓丽君生于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祖籍为河北邯郸大名县邓台村。邓丽君在家中排行第四,其父亲是随国民党迁台的军人。取名“邓丽君”乃因为邓父的同僚提议仿效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元朝才女孟丽筠。

    邓丽君从小就有歌唱天分,1963年8月,年仅10岁的邓丽君参加中华电台的黄梅调歌唱比赛,凭一曲“访英台”夺得冠军。1966年邓丽君又以“采红菱”一曲夺得金马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大赛冠军。1967年邓丽君正式加盟宇宙唱片公司,14岁的她灌录了第一张唱片《凤阳花鼓》,大受市民欢迎。1969年,邓丽君为中视拍摄的台湾首部电视连续剧《晶晶》主唱同名主题曲,引起哄动。

    1969年,邓丽君首次赴香港演出,五年之后,迎来她人生第一个辉煌时期。邓丽君在港发行的《岛国之情歌第一集》大受欢迎。1976年,邓丽君在香港利舞台举行首次个人演唱会,两日三场门票旋即销售一空,此后邓丽君在1976年、1977年、1978年、1980年、1981年除了中途赴美进修,连续五年都在香港利舞台开个人演唱会,皆场场爆满,人气历久不衰。

    在进军香港的同时,邓丽君同时也在日本歌坛演出并出品唱片,1984年之后,邓丽君最后一个辉煌时期是在日本创造的。1984到1986年间,邓丽君创造了日本有线放送大奖三连霸的纪录,并三次参加全日本红白歌唱大赛。邓丽君创造的记录,直到16年后才被滨崎步追平,邓丽君是(目前为止)在日本发展最成功的华人歌手。

    1987年之后,邓丽君基本上处于半退休状态,除参与慈善演出外,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1995年5月8日因哮喘病发作,邓丽君猝逝于泰国清迈,终年四十二岁。邓丽君的遗体后来被运回台湾,在全球华人目送之下,长眠于台北县金山乡的金宝山“筠园”。园中长年播放着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至今每年忌日时仍有来自台港日各地的歌迷到墓前凭吊。

    邓丽君的病逝使她第一次上了央视的新闻,在音乐圈,为纪念邓丽君的逝世,黑豹乐队、郑钧等当时在北京发展的摇滚乐手联合灌录的一张专辑,专辑中众乐手翻唱了10首邓丽君曾演唱过的歌曲,名为《告别的摇滚》。

    邓丽君深以自己在大陆歌迷心中的地位为豪,而其亲属也透露,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但终其一生,邓丽君也没有回去大陆一次。由于出身于国民党军人家庭,邓丽君对于政治有自己的看法,直到1991年,年届38岁并渐渐淡出歌坛的邓丽君还前往前线参加所谓劳军演出,这即使邓丽君生前不能下定决心回祖国大陆看一眼,也使她在逝世后,受到台湾当局的高规格对待。

    邓丽君一生事业风光无限,情事却几经沉浮,颇多不幸。邓丽君一生追逐爱情,最终都未有修成正果。邓丽君死前,正与法国男友相处。为了调养气喘痼疾,她们选择在空气清新著称的泰国清迈暂居,结果却因为哮喘病发作,而男友又不在身边,求救无门病逝。据说邓丽君的家人对于她的法国男友没有负起照顾她的责任,以致她孤单离世感到相当不满。

    邓丽君亦曾努力嫁入豪门,试图从此以贵妇退隐,但终归失败。成龙是邓丽君早期恋人中最有名的一个,两人由于个性不容,最终分手,成龙后来说:"爱过的人,错过的魂,曾经拥有,就是永恒。"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随之升上太空的,有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更多相关
    传记作家易碧胜新作《爱在天地间
    传播美育:一场艺术、休闲、健康
    杨音:赋设计予生命 让空间有价
    欧小松:借助高校平台 焕发女书
    张建利:探索新的摄影表达方式
    胡 欣:女书传承亟需规范
    邹武生:承古开今写春秋
    柏成松:墨竹墨虾人人夸
    刘双全:九疑山上白云飞
    李璜之:从湖南走向世界的艺术家
   特别推荐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特别策划·专题报道
· 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
·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
· 禹晋永: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存“忽
· 解密“淘宝式”经典骗局:以假乱真 会
· 苏芩:33岁剩女十年悲催相亲史
·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行动
· A股上市家族企业TOP100:新希望三一比
· 神秘富豪张志熔发家史:国企高管带来巨
· 十年来那些被资本“逼宫”挤走的企业创
· 罗援:只要是中共在执政 美国就不会放
   热点人物
· 范曾:狂傲拔尘、大爱无疆的绘画大师
· 黄 江:中国油画 大芬黄江
· 刘永刚:站立的文字,永恒的“爱拥”
· 秦国人:记张艺谋
· 张国荣:永远的怀恋!
· 唐兹成: 翰墨真情写爱心
· 王海: 著名农民诗人的传奇人生
· 黄红英: 生命,在音符中跳跃
· 画家李相生:一垄翰墨伴平生
· 赵本山的十年创业路
   推荐人物
· 林春蓝:解读天下第一经卷
· 李国平:飞翔的光电神鹰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硬汉李幼斌的“另一半” ——史兰芽
· 杨钊:做慈善要让人知道
· 林峰:从电视转战电影是眼前的高峰
· 熊乃瑾:女人的媚是让人幻想的
· 俏江南失色:家族餐饮企业的困境
· 钟庆明:冠军心 力臻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资料,敬请注明: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并署上文章作者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合法者所有。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本站,将尽快处理!
本站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关于本站 | 分支机构 | 投稿须知 | 代写文章 | 加盟合作 | 书籍出版 |
联系电话:015102060385 投诉:013802424218  电子邮箱:chinarwzj@126.com QQ:865676504
中国人物传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5 Chinarw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31299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源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