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农民企业家刘可达为了让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能熏陶家乡人民,放下在广州赚钱的客家王餐馆回到家乡发展文化艺术事业。2007年1月10日,刘可达用转让数家“客家王”餐馆的资金在美丽的新丰江畔建起了大汉艺博院,并举行了隆重揭幕仪式。海外知名侨领熊德龙、著名旅美画家张培智等专程前往道贺,令刘可达欣喜又感慨。
1964年,刘可达出生在河源埔前镇大塘村,这是当年新丰江水库的移民安置点之一,几乎是河源最穷的地方。1982年高中毕业后,他只身到广州闯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在打工的十余年中他尝试过许多工作,洗盘子、做苦力、拉单、跑业务、做进出口贸易……期间虽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但却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
穷则思变。时至今日,刘可达仍清晰记得1997年6月29日这一天。这一天,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他在黄埔区开了广州第一家“客家王”餐馆。虽历经挫折,但凭着刘可达那吃苦耐劳、坚毅拼搏以及客家人诚信的品质,几年间,“客家王”餐馆使客家菜在广州与粤菜、潮菜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几年间,他在广州市各区开了13家分店,把家乡1000多人带到广州就业,刘可达成为名副其实的“客家王”之王。在刘可达的带动下,许多亲朋好友及客家人也在广州等地开起了客家餐馆。
在经营餐馆期间,刘可达广交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在他们的熏陶下,“走文化艺术之路”的意念越来越强烈。2003年前后,正在他的饮食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突然改变发展方向,开始把生意兴旺的餐馆转手,进入文化产业界,挖掘有潜力的书画家,并开始收藏他们的作品。
2006年7月,刘可达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措:回家乡创办艺博院。
刘可达身边的人都对他的行为感到疑惑:一个从农村出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商人,开什么艺博院?当耗资近千万元建造的大汉艺博院开馆时,他才对身边的亲朋好友解释自己的决定。刘可达说,在外面打拼多年,他对金钱有自己的看法,他看到河源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觉得让家乡人受到高尚文化艺术的熏陶比他在外面经商赚钱更有价值。农民出身一直从事餐饮业的他,热衷参观全国各地的画展,创造各种机会结识名画家和收藏家,虚心求教,寻找名家真迹,很快就融入书画圈。
他得知一位居住在美国的华侨,收藏有一帧刘海粟的书法真迹,便通过各种关系找到这位华侨,说服他把刘海粟的书法转让给他。这位华侨为刘可达的精神感动,忍痛割爱,满足了刘可达的心愿。
据刘可达说,数年中,他收藏的书画作品达400多幅。他认为,创办艺博院,作品是第一要素,馆舍条件可以慢慢提高。
在他的大汉艺博院中,收藏并展出的多幅作品,常有人提出高价收购。但刘可达说,他自己也喜欢这些作品,想与更多的人分享,因此一直不卖。刘可达说,目前展出的艺术品,只占其收藏中的很小一部分。等今后条件好了之后,一定会向河源的父老乡亲展出更精彩的收藏作品。
4月28日至5月15日,迎来了著名画家刘爱民现代艺术全国巡回展。刘可达说,通过名家画展让河源人民感受艺术、了解艺术,为将来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础。刘可达说:要赚钱就不会选择搞文化,要搞文化,就要有所牺牲。今后,他将大力挖掘、培养和扶持有潜力的河源文学艺术人才,并将努力吸引更多的文艺家来河源展示作品,为发展河源的文化艺术事业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刘可达的远大理想是在全球创办大汉艺博院连锁机构。每隔十天半月,他都要拿出藏品挂满墙壁,关门闭户一人静静的、静静的品赏,陶醉在翰墨飘香的仙境中,神游在那沧海无疆的梦幻里。他说仿佛能聆听到谢申笔下那八仙过海时掀起的惊涛骇浪声;能嗅闻到任伯年、张大千画中所飘出的阵阵鸟语花香;他已悟透了生活的真啼,也许他无法抗拒和回避那一场风又一场雨,无法拽住那呼啸而去的匆匆岁月,但他始终坚忍不拔地向着目的地一路奔去。 “七尺男儿刘可达,酷爱艺术出了名,半夜三更爬起床。轻轻把画挂上墙。一遍一遍看不够,一直看到天放亮”。这是他对艺术酷爱的真实写照,他还经常邀请河源的画家到他的大汉艺博院里,一起观赏他收藏的书画作品。
刘可达的事迹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今日关注”、《羊城晚报》等媒体中发表和播出。他还出版了罗灵画家《守望》、省油画艺委员丛书《客家古邑》河源写生集。他爱书画艺术,更爱家乡父老乡亲,他之所以把大汉艺博院建在河源,就是为了让家乡人能够欣赏到书画艺术珍品,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一个永远充满梦想、激情、永不满足的儒雅汉子,愿他心灵的那盏灯永远照亮前进的路,风雨兼程一路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