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重庆 | 申请地方频道
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感动中国 | 人民公仆 | 人物访谈 | 社会名流 | 企业领袖 | 商界精英 | 地产骄子 | 海外赤子 | 艺苑奇葩
教坛名师 | 巾帼风采 | 律师在线 | 杏林名医 | 创业之星 | 时尚风云 | 明星专栏 | 专家学者 | 个人传记
本站新闻 | 专题报道 | 理事单位 | 作家专栏 | 家族史话 | 国学天空 | 企业文化 | 畅游天下 | 健康保健
  当前位置: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 杏林名医 > 正文
李河民:踏罢崎岖凌绝顶
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张 洁 王继  2011年05月12日 10:46

    矢志强国,山攀绝顶我为峰。

    他参加领导并研制成功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为国际首创;

    他参与了我国一系列重大疫苗制品的研制发展工作,均作出了划时代的重要贡献;

    他获奖无数,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部级奖科技进步奖10项……

    他是台湾人,更是有着半个多世纪党龄的共产党员,他深情地说:“我的根在这里。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国家作贡献,要有志气,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有爱国心和事业心。”他的胸中跳动一颗澎湃的中国心。

    初春时节,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风清气朗,宁静安详。

    清茗待客,茶香馥郁。年过八旬的李河民教授,华发丛生却神采奕奕。一席话,诉报国之志向,创业之艰辛、人生之变幻风云,指点笑谈中,唏嘘感叹间。

    他本身就是一本书,厚重、丰富,记载着成就与殊荣,也记载着自省与自强。我直视着他的双眸,感受着一位古稀老人带给我的震撼。


根在祖国,少怀报国之志


    李河民原名蔡川燕,1922年6月1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的一个手工酱油制造者家庭。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度过的。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和进步思想的影响,李河民从年轻时就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祖国早日摆脱被压迫的地位,日益强大昌盛。爱国报国的志向,从小就在李河民的心中深深扎根。

    1944年他在日本东京医学专门学校的学习一结束,就回到了祖国大陆。

    随后而来的1945年,抗日战争虽然胜利了,国民党政府却掀起内战,政府腐败,社会黑暗,人民继续遭受苦难,李河民再次陷入失望和苦闷的情绪中,一度思想很茫然。

    中国向何方去?当时的年轻人经常讨论祖国“向东还是向西走”。有志青年们不满意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关心共产党地下活动,小报、大报、新华书店的各种书买来阅读。李河民正是这些有志青年中的积极一员。

    1946,李河民协同地下党员奔赴解放区,1946至1948年间在人民解放区的艰苦条件下,他积极从事破伤风抗毒素、类毒素、牛痘苗等制品的研制、生产和检定,保证了解放区军民对疫苗的安全使用,为此,他们受到华北军区首长的嘉奖。

    忆起战乱苦难岁月,李老以铿锵之调,壮怀激烈。这一段的经历给他一个很重大的启示,党的方针政策和号召一旦与群众结合,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人民军队的弱势也可以转变为强势,祖国的光明前途一定能实现。

    1948年12月在领导的带领下,李河民等人先接管了北京丰台的军马研究所(即现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和八所所在地),后随军进城接管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包括妇幼保健所、结核病院、东北防疫队)和中央防疫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前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更给予李河民极大的鼓舞,使他看到了希望。在这一段时间里,许多事让他永世难忘,特别是参加了建党28周年纪念大会和开国典礼,两次聆听了* 讲话,使他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


引领减毒活疫苗走向世界


    1956年,李河民提出研制乙型脑炎活疫苗,经过30年来的努力,于1986年研制成功国内外首创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至今免疫数亿儿童,保护率达90%,为WHO和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普遍认可,成为走向世界的第一个中国疫苗。

    1949年底华北地区发生了传播极快、不明病因的疫情。根据卫生部领导的指示,李河民和其他五名同志一起赶到察尔崩崩草原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当时疫病传播迅速,几乎半个村病亡。他们连夜赶到乡公所,第二天取样镜检到像纯培养的鼠疫杆菌。李河民等人采取封锁隔离措施,止住了再传播,证明此次疫情是肺鼠疫并推断该草原地区有疫源地,为控制和消灭该地区的肺鼠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0年作为中央防疫总队的大队长领队参加黄泛区冶颍、治淮水利工程生产救灾防治疾病的工作,李河民深深感受祖国战乱中受难深重。

    1951年,李河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留学生被派往苏联深造。4年的学习,使他对病毒变异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了医学副博士学位。留苏期间他还承担生物制品质量检定工作任务,认识到必须采取检定与科研相结合的办法工作和学习,方能完成国家的任务。他特别注意减毒活疫苗的一切文献和消息。

    1955年李河民回国后被分配到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担任病毒室副主任,致力于提高病毒疫苗质量检定和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脑炎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为此,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国内病毒工作者尽快研究乙型脑炎的防治方法。当时,国内外在预防乙型脑炎方面都使用死疫苗,这种疫苗是用感染病毒的鼠脑做成的。注射了这种疫苗后,有的产生了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由于死疫苗效力低,在使用后仍不断出现乙型脑炎病人,李河民在翻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研制用量小、免疫持久性长、效力更高的乙型脑炎活疫苗的设想。

    于是,从1956年开始,他带领几名青年助手,在设备简陋的实险室,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研制乙型脑炎活疫苗的工作。他们首先想从自然界里分离出毒力较弱的毒株,但没有成功,后来便把主要研究精力转到细胞培养传代的方法上面。经试验证明鸡胚细胞和地鼠肾细胞上的病毒都能很好地繁殖。最繁重的工作是选择原始毒株,他们对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70多株毒种进行选种,进行对病毒毒力减弱方法的研究,所挑选的毒种在鸡胚细胞中连续传代200多代,但仍未发现毒力有明显减弱。这时,有人曾断定,乙脑病毒的毒力不可能减弱,即使得到活疫苗也难于给人接种,怕不安全,同伴们也开始怀疑这项研究成功的可能性。李河民却认为探索科研课题应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他鼓励大家不要泄气,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他们又将这株乙脑毒种在地鼠肾细胞中传代培养,经传代100代后再用蚀斑技术挑选弱毒颗粒12次,终于在1966年培育出稳定性和免疫性都好的乙脑活疫苗弱毒株SA5—3株。之前,经卫生部批准,为表明研究工作者对安全性的信心,首先在自身和他们的5—6岁的孩子接种,结果是无不良反应。接着,从少量到大量在群众中临床观察。这种疫苗经300多万人接种观察,证明是安全的并有一定的免疫力。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李河民并不满足,他认为这株乙脑减毒株免疫原性还不够满意,需要提高。于是,在他的动员下,根据他们自己的科学实践经验,采用乳小白鼠皮下连续传代的方法,使免疫原性显著提高,再经蚀斑技术,终于成功地筛选到一株高度减毒、稳定性好、不易返祖而免疫原性良好的弱毒株SA14-14-2株。

    国际上也有人进行这项工作,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的学者也获得了乙脑减毒株,但不是残余毒力太高就是免疫力差。

    李河民等人的这项科研成果属于国际首创,被评为198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列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并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后,引起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专家的重视,纷纷来信索取资料。美国学者对此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大量生产该乙脑活疫苗供发展中国家使用。

    乙型脑炎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扩散宿主。受孕的母猪受感染后易造成流产和死产。为此,李河民等又将上述乙脑减毒活疫苗在上海市郊等地用于免疫母猪43万余头,结果在预防怀孕母猪死产、流产方面获得显著效果,仔猪存活率由50%提高到90%以上。这项科研成果受到农业部的重视,被评为科技成果二等奖。


追赶国际病毒性肝炎研究前沿,做出中国成绩


    李河民教授长期致力于甲肝、乙肝、丙肝和戊型肝炎疫苗诊断试剂及其质量控制参考品研究。逐步建立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试剂质量控制参考品,为防止血液污染、大大降低输血后肝炎病患的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后,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深化,科技信息交流加快。而这时,国际正在大刀阔斧地开展各项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先后被发现,乙肝血源疫苗和诊断技术正在开发,基因工程技术正在蓬勃发展,预测新肝炎病原体的出现……

    关闭已久的大门现在敞开了,危害人类健康的肝炎问题有望解决了,而这时我国的肝炎研究水平却被迅速发展中的西方甩开了好远。

    面对这样的形势,李河民等人首先开展的工作是,在检定所组织创建肝炎室,充实工作力量,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向国务院反映情况,争取把肝炎研究问题纳入国家重点科技发展规划中,并采取参加或牵头组织“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开展与WHO合作,认可检定所肝炎室为国家病毒性肝炎研究中心,以及争取帮助我们发展乙肝疫苗和诊断试剂及资助设备条件等。

    通过20年的努力,李河民教授参加的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技研究取得主要成就有:研制成功乙肝血源疫苗、CHO和痘苗病毒基因重组疫苗,引进生产啤酒酵母基因重组的技术中,研究它们的安全性和免疫特点,解决免疫策略;研制成功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解决免疫策略;研制出国产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4亚型的主要诊断试剂和质量控制的参考品;成功开展了戊型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特点的研究,诊断试剂以及其疫苗上游技术基本上研究成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河民教授承担的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乙肝疫苗研制。他率领中检所疫苗二室专业人员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协作,于1985年研制成功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颁布实施后第一个被国家批准生产的新生物制品。该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参加了“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并进一步完成了“不同类型肝炎疫苗综合评价”,经大量实验观察证明不同表达系统的疫苗具有显著免疫原性差异,发现新研发的汉逊酵母表达的抗原细胞免疫强,单位产量高适合于我国应用。更在“肝炎诊断试剂研制”和“新型肝炎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国内外公认的进展和丰硕成果,为促进我国乙型肝炎及病毒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李河民教授及其创新团队的努力下,我国的肝炎疫苗和诊断试剂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甲型肝炎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保护效果均在95%以上;乙型肝炎疫苗保护效果均已达85%~90%;诊断试剂在科研和临床诊断的效果也无可争议,尤其在血液制品安全检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关病毒性肝炎重大项目研究,李河民教授采取以中央与地方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集中优势力量攻关的方法。领导检定所疫苗二室参加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中的几乎所有疫苗和诊断试剂专题及部分863课题。他作为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卫生部肝炎领导小组成员、新药审评委员会生物制品分委会副主任和病毒组组长,检定所领导,为病毒性肝炎重大项目的研究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近20年的病毒性肝炎研究,检定所获得多项奖励,有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部级奖科技进步奖10项。在这些研究工作中技术难易不同,但不管检定所的角色是牵头主要完成单位或参加者,其指导思想都是积极发挥我们的优势,如标准、标准品、检定方法规程制定等。促进研究工作质量提高,同时学习上下游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分子生物学、制备工艺、疾病流行规律、临床特点等。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检定工作之路


    李河民教授在病毒性疫苗的检定技术和年轻技术骨干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指导博士研究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戊型肝炎病毒基因4型(HEV-4),并完成了全基因分析。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HEV-4在散发性肝炎中占30%以上。

    李河民在管理岗位上时刻提醒自己,检定所牌子是上级给的,是象征着责任重大,但不能靠牌子过日子,而且应靠科学技术控制疫苗的安全有效性,而且从国内逐步走向世界。

    检定所承担的任务广、品种多、科技复杂多变,想要样样精通不易,但李河民却认为深入钻研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他提出要长短任务结合,吸收新技术发展特色。他还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探索适合国情的检定工作之路。

    把握了乙肝诊断试剂的技术后,李河民又首先想到了血液制品安全性问题。他曾在临床使用过人血浆,经检测发现严重污染HBsAg,经批准停止生产血浆原制品。1990年他们研制了丙肝试剂后,从血站抽检血样,又证实了丙肝病毒的污染。

    李河民教授还对我国麻疹活疫苗的研制、人用狂犬病疫苗、兽用狂犬病疫苗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等的研究,也提出了许多精辟并有科学远见的指导性见解,对促使这些新型疫苗研制成功起到积极作用。

    李老从事卫生防疫、疾病预防和控制、生物制品科学研究和生物制品标准化研究工作,至今已达60余年,他学识渊博、学风严谨,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不追求个人名利。虽过耄耋之年,李老仍然思维敏锐、永不停顿、努力进取、始终与时俱进。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优秀的科学家,他生活俭朴、清正廉明,在科研上锲而不舍,在做人方面刚直不阿。李河民教授平易近人,永远保持学者风范、诲人不倦,每个在他的指导下工作的人,都无不从他身上汲取到科学智慧和终身受益的教诲。

    匆匆一见,话语不多,李老的独特学术魅力和个性却难以掩抑,不囿于传统而超越传统,不屑于名利而人心所至,宠辱不惊、自成境界。耄耋之年的李老悠然躬耕、创新无拘的背影令人敬畏不已,只叹见面短,而情谊长;人生短,而奉献长。


李老寄语生物制品研究

    1、新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在规模上从小到大,在组织上从分散到集中,在品种上从仿制到自主创新,在质量上逐步走上标准化的过程。无疑地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医药事业中伟大成就的组成部分。

    2、从历史来看集中优势攻关是短期内解决重大课题的好办法,例如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甲型和乙型肝炎等疫苗的研制成功。成为研发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术,否则必然引来盲目性甚至产生极不安全的后果。控制新传染病首先依靠早期诊断和传播途径切断。

    3、疫苗主要用于健康人而且千百万广大群众,严格要求十分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制品研制往往有阶段性,在质量和工艺上难于求全而且生物技术发展很快,月新年异,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可避免的不断改进提高。即使技术发达国家和国际卫生组织也经常要求革新。诊断试剂是前哨的侦察兵,其质量和品种更需要更新换代方能满足使用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持续发展机制仍然薄弱。

    4、“自主创新是科研的灵魂”。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整体活动的结果,鼓励技术发展是必须的,但过分偏于强调个人的作用,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抑制多数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产生思想浮躁,急于求成,难于坐下来埋头苦干或忽视基础性工作或不甘当下层作用。应该知道一项新事物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科研出新产品”,科学的质量标准是产品的灵魂,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也是标准的竞争。在我国生物制品的标准水平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中国是生物制品大国,希望在“十一·五”规划时期努力改进促使我国产品出口,为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作贡献。

     5、科研带头人应努力养成高尚风格,善于与同事团结合作,力求学会处理顺利和挫折的关键问题的能力,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李河民  原名蔡川燕,1922年6月出生于我国台湾省高雄县。194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医学专门学校(现为东京医科大学),1946年6月奔赴解放区参加医疗工作,1950年,担任中央卫生部防疫总队大队长。1951-1955年在前苏联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攻读研究生。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先后担任科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顾问、研究员并兼任国家肝炎研究中心负责人。2007年离休。曾为卫生部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艾滋病疫苗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顾问和专家组成员及“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名誉主编等。

 
   更多相关
    谢玉琳:经常吃盒饭的系主任
    罗征祥:大医精诚 妙手仁心
    魏熹:爱国爱家、仁心仁术的“侨
    邹小兵:为了这些特殊的孩子
    张敏州:疾风劲草显精诚
    徐传德:大医精诚 德泽苍生
    李家康:用银针谱写精彩人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李家济:仁心仁术济万家
    孟宪忠:为健康而来
   特别推荐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特别策划·专题报道
· 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
·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
· 禹晋永: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存“忽
· 解密“淘宝式”经典骗局:以假乱真 会
· 苏芩:33岁剩女十年悲催相亲史
·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行动
· A股上市家族企业TOP100:新希望三一比
· 神秘富豪张志熔发家史:国企高管带来巨
· 十年来那些被资本“逼宫”挤走的企业创
· 罗援:只要是中共在执政 美国就不会放
   热点人物
· 徐传德:大医精诚 德泽苍生
· 李家康:用银针谱写精彩人生
·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 李家济:仁心仁术济万家
· 孟宪忠:为健康而来
· 李宗文:精心育杏林 国医结奇葩
· 曾玉华:骨质增生的克星
· 谢海科:医者仁心 志在天下
· 范元芳:大医精诚
· 黄正明:军中伯乐
   推荐人物
· 林春蓝:解读天下第一经卷
· 李国平:飞翔的光电神鹰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硬汉李幼斌的“另一半” ——史兰芽
· 杨钊:做慈善要让人知道
· 林峰:从电视转战电影是眼前的高峰
· 熊乃瑾:女人的媚是让人幻想的
· 俏江南失色:家族餐饮企业的困境
· 钟庆明:冠军心 力臻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资料,敬请注明: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并署上文章作者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合法者所有。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本站,将尽快处理!
本站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关于本站 | 分支机构 | 投稿须知 | 代写文章 | 加盟合作 | 书籍出版 |
联系电话:015102060385 投诉:013802424218  电子邮箱:chinarwzj@126.com QQ:865676504
中国人物传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5 Chinarw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31299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源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