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森 教授,1937年10月出生,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我国休克微循环研究的奠基者和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的创建人之一。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军队科技进步奖大评委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史同人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过程密切联系,是随着整个医学实践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的。
解放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病理生理学工作者在医学遗传学、肿瘤病因学、肿瘤发病学、免疫病理学、移植免疫学、冻伤、烧伤、休克、微循环障碍、缺氧、高山病、发热、炎症、放射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以及某些传染病等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作为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我国休克微循环研究的奠基者和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的创建人之一,赵克森教授精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景仰。他几十年如一日,把个人的志趣、爱好与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把精力无私的奉献给了我国病理生理学教学科研事业。
从踌躇满志的莘莘学子,到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再到今天学识渊博的科研专家,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磨砺,使他从心底腾涌起一片宁静淡泊。本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他为事业倾注着全部的心血,拼搏在祖国科学的前沿阵地。
带着对这样一位长者的崇敬之情,记者走近了赵克森教授。作为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创始人之一,赵克森教授还曾成功承办过多次国际会议。这是一次近乎聊天式的采访,近距离中弥漫着亲切与平和。岁月的磨砺让他成熟,智慧与自信却不问世事变迁地依旧是年轻时……
记者:作为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创始人之一,在这一联盟创始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难忘的故事,能具体地给我们讲讲吗?
赵克森教授:1992年5月我在广州接到美国休克学会发来的一个电传,建议由中、美、日、欧洲四个休克学会共同发起成立一个国际学术组织 — 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hock Societies, IFSS),询问各方如若同意,请各家学会主席在两周后到美国出席休克学会年会,讨论联盟章程和成立事项。他们的消息很详细,知道中国的休克学会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下的二级学会,也知道各学会负责人的通讯地址。我当即回电说明在中国办理出国审批和签证手续不可能两周内完成,请他们把草拟的IFSS章程传来一份,以便上报批准。后来美方传来了章程初稿,并确定在1993年美国休克学会年会上正式成立。不久在太原召开的中国病生学会常务理事和主任委员会议上,参加IFSS的申请得到病生学会同意,并上报中国科协审批。可是半年过去了,一直没有音讯,对我的出国申请总后勤部外事局电话回复,如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则很快会批准;但要代表中国去创建国际学术组织,需要有国家批件。询问中国科协说已上报国家科委,但没有批复。恰巧此时国家科委在北京有一个成果鉴定请我参加,科委成果司的一位处长领我到国际合作司美大处查到了正式批件,并得到了复印件。从而解决了成立国际组织批文这一难题,总后勤部批准了赴美的报告。
然而批复的文件中经费需要自筹,当年美元兑换十分困难,我采用了赴美开会同时讲学的办法。按照美国的惯例,邀请单位担负讲学学者在美国国内上一站到讲学地点和从讲学地点到下一站的机票和费用。因此我自洛杉矶入境后,先去德州A&M大学生理系作学术报告,再到桑塔费市参加休克会议和签署建立IFSS文件,会后又应邀去圣安东尼奥市美国陆军外科研究所作学术报告,报告后再赴洛杉矶回国,这样就解决了在美国国内的所有旅差费用。在A&M大学是应生理系主任和美国生理学杂志(AJP)主编Granger教授邀请,受到热情接待,报告了我室白细胞在微循环紊乱中作用的研究。当地的教授告诉我,来报告的客人一般是住在大学的客房(guest house), 而特别安排我住在校外的假日酒店(Holiday Inn),以示欢迎。在美国陆军外科研究所报告的题目是烧伤皮肤微循环的紊乱,播放了我室研究的录像带,也受到热情接待。本来我是应McManus教授的邀请前去报告,可是陆军外科研究所长和国际烧伤学会主席Pruitt教授亲自主持了报告会,并设晚宴进行招待。
在德州A&M大学报告后,乘飞机来到新墨西哥州的桑塔费市。桑塔费市位于沙漠地带,是当年印地安土族人民的居住地,至今还仍然保留着当年印地安人的传统,房屋建筑内部已现代化,但仍具当年黄土色的外部风格,并以此特色作为美国的一个旅游景点。美国的鲍依教授(Baue)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多器官衰竭(MOF)的著名学者,他在给我邀请信中曾写道“我们期待您参加国际休克学会联盟的成立,中国休克学会的参加是这方面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中国所作的研究工作是令人印象深刻和有价值的”。在开幕前的宴会上鲍依教授和我第一次见面,他给与中国代表十分热情地接待。第二天我们正式签字成立了国际休克学会联盟,使中国成为创建成员(funding members)之一;由到会的15位学者作为IFSS创建人也进行了创建人签字;选举了美国鲍依教授为第一届IFSS理事会主席。自此以后由IFSS在日本、美国、德国多次召开国际休克学术大会,进行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在日本滨松市召开的国际休克大会开幕式上,日本政府官员被请上主席台坐在一方,而创建国的成员也上台坐在另一方,以示欢迎。在美国费城召开的国际休克大会开幕式上,创建国代表要作3分钟的致词。中国作为IFSS创建国之一,利用这一国际学术组织进行了广泛的国际间学术交流。我也曾邀请三位IFSS的理事在2005年访问中国,他们是IFSS现任主席和Clinics杂志主编巴西的Silva院士,美国Shock杂志主编Chaudry教授,欧洲休克杂志主编Naugebauer教授,他们分别在广州、成都、北京进行了学术报告,受到听众热烈欢迎和讨论。IFSS的成立使中国的休克研究有了一个国际交流的舞台,它使国际休克学术界认识了中国,也在促使中国的休克研究提高到国际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中美自建交以后举行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作为我国著名病理生理学专家,您曾承办第三届中美烧伤、创伤国际会议。请您介绍一下这次承办会议的情况好吗?
赵克森教授:我国的烧伤救治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大面积烧伤的治疗,涉及到抗休克、抗感染、纠正水电平衡紊乱、创面处理、防治脏器衰竭、营养支持等一系列值得研究的课题。中美自建交以后举行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第一届和第二届中美烧伤会议分别在重庆和北京举行,由第三军医大学和解放军304医院承办,黎鳌院士和盛志勇院士担任中方主席。中美双方同意第三届会议1993年在广州举行,由原第一军医大学,现在是南方医科大学承办,美方由Trunkey任主席,Herndon任副主席,中方由黎鳌任主席,我任副主席。
由于代表第一军医大学出任中方副主席,因此我负责了主要的承办工作。第一军医大学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因为这是由国家科委正式发文,也是该校第一次承办的大型国际会议。为了举办这次会议,学校专门新盖了一幢大楼— 文化活动中心,内设有五百人的学术报告厅和多个分会场。这幢建筑赶在会议前完工,中美双方筹办的秘书都十分满意。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筹备办公室。我在前台与美方周旋,而副校长吴晓恒则作为后盾,在后台大力支持。大概有100位外宾和300位内宾到会,动员了学校的一切后勤力量,包括车辆、印刷、保卫、接待、甚至学生的管弦乐队。由于会场在校内,而外宾住在市里花园酒店和中国大酒店,要保证外宾的活动按计划进行,组织了一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这两个酒店的大堂服务,事先也请一名美国老师对这批志愿服务人员进行了3个月的口语训练。国际会议的学术报告一般每人只有15分钟,而广州的道路经常堵车,为此保卫处用警车在前方开道,使宾馆和会场间的车队顺利通行,保证了会议正点进行。
在会前,应美国陆军外科研究所的要求,为便于他们的七位研究员到美国陆军当局请假赴会,我曾写了一封邀请信电传到美国。后来应美方邀请到该所进行讲学,就把邀请信的原件带给了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拿了此原件到中国驻美国使馆进行签证,因为按国际惯例只要有邀请信就可以签证。可是按照中国当时的规定必须有省市政府一级的外事部门的邀请信,个人邀请是不能签证的。驻美大使馆的武官是总后原刘副部长的秘书,他知道这次国际会议,也熟悉第一军医大学,但由于没有官方邀请信,一直没有给与签证。这引起了美方的误解,对中国驻美使馆提出了抗议。中国使馆打来了急电,要求尽快解决。我曾请广州市外办给88位美国和欧洲外宾发邀请函,此时就请他们先给这7位美国军人打印出邀请信,电传到美国,解决了当时使馆签证的难题。
由于我们盖了一个几百人的报告厅,因此不像前两次烧伤会议只有分会场报告,中美双方约定本次会议增加大会报告项目,双方各进行半天报告。在中美双方报告以后,台湾来的五位教授找到了我,说他们是第一次来大陆参加国际烧伤会议,认为中国大会报告的水平比较高,并不亚于美国。我向他们解释,美方主要是临床医生的病例研究,其中有国际烧伤学会主席Pruitt教授的用于烧伤创面的皮肤代用品,Trunkey教授的创伤后组织氧气供应,Herndon教授的生长激素对创面愈合的效应等;而中方是多位教授进行的系列研究,其中包括盛志勇教授的多器官衰竭的概念和诊断,王正国教授的爆震伤研究,肖光夏教授的烧伤肠源性感染的系列研究,柴本甫教授骨折愈合中钙化与骨化的电镜观察,我室的白细胞在休克发生中的作用等。台湾的教授听后认为大陆的研究团队精神好,并要求参观了我的实验室。会后把中国方面的报告编辑出版了一本英文版的《烧伤和创伤进展》(Advances in Burns and Trauma)由国际科学出版社(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出版发行。该书包括五个章节,分别为烧伤和创伤研究的新方向,烧伤和创伤微循环,烧伤和创伤时介质、受体、和免疫反应,烧伤和创伤的诊断,烧伤和创伤的治疗。该书出版以后,寄了一本给美国的三院院士和中国两院的外籍院士冯元桢教授,冯院士回信说“旅行归来,接到专著Advances in Burns and Trauma,非常高兴,……对Burns&Trauma这领域国际上要看中国的了”。台湾烧伤学会主席林幸道教授来函,“值此冬末初春之际,拜读大作,如沐冬日之温暖骄阳……中国关于烧伤医学的研究,独步于世界,无出其右……”。因此,第三届中美烧伤、创伤国际会议反应了中美双方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国际间学术交流,较好地完成了历史的任务。
记者:再请您介绍一下第6届国际休克大会的相关情况。
赵克森教授:由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召开的第6届国际休克大会,2008年6月28至7月2日在德国科隆市举行。为了参加IFSS理事会和第6届国际休克大会,6月中旬从广州到达瑞典隆德市,27日由在瑞典隆德大学工作的儿子赵明陪同乘飞机来到德国的科隆市。从机场到市区需乘半小时的电力火车,可是在火车售票处和站台上没有一个工作人员,从买票到登车完全是电子控制,所幸赵明有信用卡又熟悉如何买票,所以才能顺利登车。火车到了科隆中心火车站下车以后,看到了著名的科隆双塔大教堂(Cathedral),它以具有双塔型尖顶而著名。科隆市位于美丽的莱茵河畔,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双塔大教堂是该市具有纪念意义的里程碑,在中世纪1248年开始建造,历经五百多年至1880年才建造完成。二次世界大战时科隆市和大教堂几乎全部被毁,现在又完全恢复。除了法国巴黎的埃佛尔铁塔以外,科隆大教堂顶部的钢结构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大教堂的内壁上悬吊着两个巨大的管风琴,会议专门安排一个晚上由管风琴家弹奏了多个世界名曲,声音优雅洪亮,仿佛一个大管弦乐队出场演出。
第6届国际休克大会在科隆市中心的Guerzenich Convention Center举行,在前一日的IFSS理事会上通报了本次会议有31个国家700多位学者参加,并确定下一次大会于1012年在美国举办。大会在6月29日晚举行了开幕式,会议的主席请IFSS创建国(中、美、日、欧)休克学会主席和IFSS主席一起上台,为第6届国际休克大会的召开剪彩,我以中国休克学会负责人身份登台剪彩。大会组织了20场讨论会,就多发伤、脓毒症、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休克细胞功能不全、创伤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我应邀在会上作了“重症休克时顽固性低血压发生机理”的报告,讲述了近十年来我们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进行的工作,在文献中第一次提出“血管反应性恢复剂”治疗重症休克低血压。报告会由美国休克学会现任主席Pruitt教授和日本休克学会前主席Okada教授主持。报告会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和中国学者一一前来联络,Okada教授回国后两次发来电子邮件,询问我在幻灯中使用英文缩写的含义,和在SCI杂志发表的论文原文,表示要引用和介绍我们的工作。
本次大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由IFSS及各成员国的休克学会共同发表一份“休克科隆宣言”。宣言希望各国政府、卫生组织、及公众认识到休克是整个世界引起器官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带来生命损失、长期致残、家庭精神和经济负担、社会生产下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宣言中各成员国组织承诺共同开展一项5点行动,力争五年内使休克的病死率下降百分之二十五。宣言起草后曾五次修改,最后由各成员国休克学会主席和IFSS主席签字定稿,在会议最后一天向到会的学者和国际媒体发布了这一宣言。我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休克发病的情况。提到中国的休克以创伤性、烧伤性、感染性具多,其中创伤性休克以地震伤和交通伤为主,由于四川地震引起的休克数据尚在统计之中,介绍了近六年中国交通伤发生440万起,297万人受伤,死亡61.9万人,经济损失高达167.2亿人民币。因此中国休克学会完全支持IFSS提出加强休克研究和制定休克抢救指南等五项行动,支持发布的“休克科隆宣言”。在五天的会议中,除了学术交流之外,还达成多项双边协议,中国南方医科大学和德国Witten/Herdecke大学达成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IFSS当选主席、美国休克杂志主编Chaudry教授承诺,由于中国是该杂志除美国以外投稿第二位的国家,中国将成为Shock杂志主办单位之一。
智慧人生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悬壶济世是医生的本分”
赵克森教授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50年。提出并一直秉行着“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悬壶济世是医生的本分”这样一个做人的原则。
在高等教育工作中,他总结出“把课堂教学提高到艺术境界”的规律,提出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塑造人才的艺术大师,“知识”是教师手中进行艺术创作的“画笔”,知识二次加工实现“教学创新”等新概念。在“贯彻启发式,加强智力开发”一文中提出了“引出问题、分清层次、突出重点、做好小结”四个环节,并阐明了具体细节。曾作为总后巡回讲课组成员到四所军医大学和兽医大学示范讲学,并应邀到国内多所大学作学术报告。承担国家教委教育研究九五重点课题,研究“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义”,探讨出一条加快学科发展的途径,把一个中下水平的教研室,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变成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具有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军队统编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单位,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所在科室。“教学与科研结合,加快学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获2000年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病理生理学”负责人,2008年批准为国家级基础医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所在的病理生理教研室批准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中心。
在休克的科学研究中,赵克森教授率先报告了重症休克治疗以后大循环和微循环不同步恢复现象,查明白细胞粘附、嵌塞是微循环不易恢复的重要原因,“白细胞在休克微循环紊乱中作用”的研究获1987年东京第四届世界微循环大会奖,为此国家教委留学生司文章指出,目前归国的留学人员达五万人,这次征文活动报导的获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陈章良,基础医学专家赵克森等8人,正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在2005年12届国际流变学大会上,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以“重症休克时血液流变学事件”为题作大会报告。进一步阐明白细胞嵌塞使治疗后灌流量难以恢复,药物不能进入已经停滞阻塞的毛细血管,使重症休克难以治疗。而中药虎杖苷确有趋散白细胞嵌塞和恢复毛细血管灌流的重要作用。该项报告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科技日报2005年6月10日作了报导,在国际著名的生物流变学杂志(Biorheology)发表了长篇综述。2008年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6届国际休克大会上,作为亚洲地区的唯一代表,报告了“重症休克顽固性低血压的发生机理”,提出钾通道开放导致小动脉平滑肌超极化,是重症休克顽固性低血压的重要原因。在国际著名杂志休克(Shock)率先提出,应用血管反应性恢复剂(钾通道拮抗剂)治疗重症休克的新概念。研制的中药虎杖苷作为I类新药已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获得进入临床试验的批件。
在治疗研究方面,报告了烧伤后皮肤微血管呈两型反应,改善微循环和防治微血栓可防止Ⅱ度烧伤向Ⅲ度发展,该项研究曾应邀到美国著名的烧伤中心(布鲁克医学中心)报告,并应邀在中美烧伤会议、亚太烧伤会议、及台湾烧伤会议报告;研制了具有改善微循环和促进创伤愈合的功能敷料,经国家科委鉴定意见为“使我国医用敷料进入了具有康复功能的新阶段”,用功能敷料制成的三角巾急救包已装备部队,使我军战伤急救器材之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完成国家863重大保密课题“人造血药效学研究”,也已通过国家药审,进行临床试验。
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担任军队八五、九五计划休克研究大课题组长,培养出了国家973首席科学家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博士和硕士人才;主编出版了“休克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和英文版“烧伤和创伤进展”等6本专著,发表论文120余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经国家科委批准,以中国休克学会代表的身份,赴美国签署文件,创建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使中国成为该国际学术组织的四个创建国之一;经国家科委批准,在广州主持了“第三届中美烧伤、创伤国际学术会议”,并6次出国主持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曾到美国圣迭哥大学等四所大学作学术报告。
赵克森教授曾获国际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六项,荣立三等功6次,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全军院校优秀教员,广东省师德标兵,获总后勤部优秀人才建设伯乐奖,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颁发的育才奖金奖,二次赴北京出席总后勤部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大会。为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理事、中国病生学会休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22届中华医学会理事,4-5 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