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重庆 | 申请地方频道
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感动中国 | 人民公仆 | 人物访谈 | 社会名流 | 企业领袖 | 商界精英 | 地产骄子 | 海外赤子 | 艺苑奇葩
教坛名师 | 巾帼风采 | 律师在线 | 杏林名医 | 创业之星 | 时尚风云 | 明星专栏 | 专家学者 | 个人传记
本站新闻 | 专题报道 | 理事单位 | 作家专栏 | 家族史话 | 国学天空 | 企业文化 | 畅游天下 | 健康保健
  当前位置: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 杏林名医 > 正文
刘忠军:厚德仁术 求是创新
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刘之灵 陈道隆  2011年05月12日 10:09

    刘忠军  教授、主任医师、北医三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1982年12月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住院医师和总住院医师训练后,于1987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92及1997年先后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9年起担任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并取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988至1996年间曾分别赴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以访问学者或Fellow身份从事脊柱外科临床与脊髓损伤实验研究共计30个月。近十几年来主要致力于脊柱外科领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近百篇,参与编写或编译脊柱外科专业著作十余部,主编辑主译专著各1部,完成脊髓损伤相关课题6项,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8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目前的主要社会兼职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评议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专科委员,中国残联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脊柱外科杂志及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及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在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重点为脊柱创伤、畸形及肿瘤的临床诊治与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在美国期间完成的课题“五羟色胺拮抗剂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获美国脊柱侧弯研究学会1990年度最佳研究论文奖。于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展胸腰椎前路及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临床疗效显著。“AO带锁型钢板在颈椎外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获1997年度中华骨科杂志中青年优秀论文奖。近几年来开展的颈椎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研究项目取得临床治疗成功经验,获得卫生部重点项目基金及首都医学发展基金数百万元。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研究项目也取得重要进展,临床疗效令人瞩目,相关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先后获得2001年第三届全国骨科中青年医师论文评比一等奖及2004年首届全国骨科留学归国人员学术论坛优秀论文特等奖。此外还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完成“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系列研究”和“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临床治疗研究”,上述两项研究分别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3年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带领骨科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并获得三百万元经费支持。在实验研究方面则同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应用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并取得重要研究结果。 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厚德仁术 求是创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刘忠军主任专访

    刘之灵  陈道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始建于1958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春秋五秩,风雨芳华。医院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历史的沉淀,资源的丰足,技术的支持,设施的保证……北医三院不断地发展,传统未改,品质依旧,丰富了医院文化的内涵。

    作为北医三院的重点科室, 50年来历经几代专家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骨科已经发展成为学术地位居国内领先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这是一个优秀的集体。一个集体自有一个集体的中心。在这里,主任刘忠军教授就是一个中心——之于患者,他是希望;之于同事,他是主心骨;之于学生,他是知识的来源……

    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元旦前夕,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他。

    记者:作为北医三院骨科主任,您以赤诚之心推动骨科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请您谈谈北医三院骨科的创建、发展和近五十多年沿革?

    刘忠军教授: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杨克勤教授带领北医三院骨科率先开展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这在当时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国内脊柱外科,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从那时候起,北医三院骨科就因在颈椎病手术治疗领域的突出成就而享誉全国,并对国内脊柱外科的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六十至七十年代,骨科在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及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出版了国内第一部颈椎病专著。同期在腰椎疾患、关节疾患等骨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杨克勤、董芳春、张潭澄教授等老一代知名专家,对骨科学科的早期建设与发展乃至国内骨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八十年代中期,张之虎教授接任科主任职务。他带领骨科继续在脊柱外科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并在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人工假体置换方面取得优良临床疗效和相关研究成果,使北医三院骨科成为国内较早在临床应用人工关节手术技术并开展动物实验研究的学科之一。

    九十年代,党耕町教授带领骨科进一步加快了学科建设的步伐。他作为科主任,未雨绸缪,锐意进取,在蔡钦林、殷华符和娄思权教授的密切配合下,将骨科划分为颈椎、腰椎、脊柱和关节四个专业组深入开展相关诊治与研究,从而将学科的研究领域扩展至整个脊柱与关节外科,在以后的几年里又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了创伤外科和颅椎外科专业组。专业组划分之后的骨科在脊柱退变、脊柱肿瘤、脊柱畸形、脊柱与四肢创伤、老年性骨关节病及关节软骨与韧带损伤等疾病的诊治与研究领域迅猛发展,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术地位进一步巩固,学科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业已形成国内实力最强的骨科中心之一。若干年以后的今天,专业组划分的做法已经被国内不少兄弟学科所认可并作为成功先例而仿效。

    进入二十一世纪,骨科的学科梯队和学科实力更加强大。我在陈仲强、张克、马庆军、王超、孙宇、周方等新一代教授的鼎力协助下,在党耕町和娄思权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继续带领骨科奋发前行。在已有的坚实基础上,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骨科正在各类颈、胸、腰椎退变性疾病、寰枢椎疾病、脊柱肿瘤、严重胸腰椎畸形、老年性骨关节病以及严重四肢创伤等常见病和疑难重症的临床诊治和研究领域全面发展。其中颈椎病、寰枢椎脱位、脊柱肿瘤、胸腰椎严重畸形的临床诊治水平进入国际领先或先进行列。在骨愈合、骨组织工程学、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关节病、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胸椎异位骨化、脊髓损伤等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诸多成就。2002年颈椎病临床诊治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与研究获教育部提名的科技进步一等奖。上述重要奖项的获得反映出骨科在国内领先的学术水平。2007年骨科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则用突出的业绩展现出其强大的学科实力。

    骨科是一个重视人才培养和具有显著人才优势的学科。从建科伊始到如今的五十年间,老一代教授悉心扶持、培养年轻医生已经形成光荣传统。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骨科就不失时机地派出多人出国学习研修,为日后学科的全面崛起做好人才准备。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一代传一代,一代帮一代,使骨科人才辈出,学科兴旺。骨科的年轻医师不仅普遍获得出国深造机会,而且能在老一代的传、帮、带之下获得大量实践与提高的机会。在老一代的辛勤培育下,经过多年积累,骨科已经形成人才济济的强大团队,现有专业医生近4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70%,高级职称人员达30人。在国内以及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任职的知名学者人数居国内骨科学科的首位。杨克勤教授多年以前就曾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顾问等职,党耕町教授1992-2000年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主任委员及中华骨科杂志主编,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及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娄思权教授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骨与关节杂志副主编;陈仲强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AO国际脊柱外科学会亚太理事会理事及中国理事会主席;刘忠军教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学组副组长、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副主编及AO国际脊柱外科学会中国理事会理事。骨科还有多位医生在国内重要的学术团体担任要职。

    骨科是一个以技术进步、科学研究为依托并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潜心研究相关临床技术,在坚持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将骨科疑难重症的诊治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应用作为己任,在国内率先开展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与融合技术、颈椎病后路“双开门”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技术、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技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胸腰椎侧前方内固定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穿刺激光气化减压技术、脊柱肿瘤的全脊椎切除技术、严重胸腰椎后凸的前方撑开后方加压截骨矫形技术和寰枢椎脱位的前方松解,后方复位固定技术,较早开展的技术包括人工髋关节与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以及关节打压植骨翻修技术等。在上述技术的应用中包含着诸多创新理念和创新元素。骨科目前年手术例数达5000例,年诊治门诊患者十万人次、急诊患者两万人次。在科研方面,骨科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重点项目基金、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基金、国家985项目基金等科研项目近20项。2007年获得的科研经费超过人民币二千万元。迄今骨科共发表科学论文500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编译或编著骨科专著十余部。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0名,硕士研究生50名。而业已培养的国内各地进修生学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等超过两千人。

    骨科是一个注重学术交流并逐渐走向世界的学科。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初期骨科就敞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开始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往。近二十年来,多次举办全国或国际讲习班或学术研讨会,逐渐形成了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2001年AO国际内固定学会(现为AO国际脊柱外科学会)在北医三院成立脊柱外科培训中心,标志着骨科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已经跨入新的阶段。近几年来,骨科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国际重要学术交流会议上骨科医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展板交流和大会发言机会;骨科医生已经有较多人次作为讲师团成员在台湾、香港、澳门等海外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捷克、瑞士等国外地区进行讲学。在骨科医生继续被派遣出国深造的同时,已有数名来自英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的学者前来骨科进行访问学习,来自澳门、香港、台湾的海外学者则人数更多。骨科在与国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已经具有了更多自信心,并日益接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奋斗目标。

    骨科更是一个充满友爱和谐的大家庭。五十年来骨科始终是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前进的。相互尊重、相互协作、求大同、存小异一直在骨科的人际关系中占据主流地位。近几年来骨科进一步重视文化建设,并将文化建设作为增进团结友谊,增进科室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组织义诊、走访、捐款造林治沙等公益活动,以及组织“红色旅游”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党团活动增强了科室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通过组织参加医院的文艺演出和运动会等活动,增加了大家交往和沟通的机会,活跃了科室文化气氛。而在上述活动中获得的许多荣誉和奖励,则更进一步增加了骨科医务人员对自己科室的自豪感和主人公意识。   

    骨科还是一个对医院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科。杨克勤教授和蔡钦林教授曾任医院副院长;党耕町教授曾任医院副院长和代理院长;陈仲强教授为现任医院院长,刘晓光教授为现任医院副院长。此外,陈仲强教授还担任第十届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刘忠军教授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历经五十载,骨科已经走向成熟。老一代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为学科建立丰功伟绩。新一代继往开来,不辱使命,必会将前辈精神发扬光大。骨科人的理念:厚德仁术,求是拓新。骨科人的愿望患者高度信任,同行高度认可,社会高度赞誉。骨科人的目标: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记者:骨科的发展,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学科带头人的指导思想和胸怀,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请刘主任谈谈骨科的几代学科带头人对骨科发展的重要影响好吗?

    刘忠军主任:骨科的几代学科带头人均重视基础研究,他们付出的心血是不能忘记的。

    杨克勤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研究颈椎病。骨科实验室建于六十年代初,杨克勤教授与北京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马文昭教授合作研究卵磷脂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杨克勤教授介绍了多位骨科大夫到美国进修,为骨科发展培养了人才。

    张之虎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髋关节人工假体的研制,并指导研究生做了动物试验,使北医三院骨科成为国内较早开展关节假体研制的单位之一;在颈椎病研究方面,张之虎教授指导开展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在颈椎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基础上写出了关于《颈椎病》的专著。

    党耕町教授一贯重视骨科基础研究工作,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深造,学习骨生理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回国后建立了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并指导多名研究生开展骨质疏松、骨愈合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国内最早指导博士研究生开展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基因工程研究的单位之一。在骨组织工程研究方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刘忠军教授先后在美国和英国学习,对骨科基础研究很重视,研究重点包括脊髓损伤、组织工程以及脊柱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内最先开展了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MR观察研究,对脊髓损伤的病理学与影像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照研究;在脊髓损伤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方面也进行了许多研究,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得过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率先在国内开展脊柱肿瘤全椎体切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由于在脊柱疑难重症治疗方面的突出业绩,刘忠军教授所带领的学科于2007年被教育部列入“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记者:再请您详细谈谈骨科的代表性基础研究工作。

    刘忠军主任:第一是颈椎病,颈椎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杨克勤教授是我国颈椎病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到七十年代开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系列研究,主要内容有颈椎病前路手术途径;用同种异体骨行椎体间融合;椎动脉的解剖学与造影的实验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础研究;改进了颈椎前路手术的部分手术器械等。杨克勤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在党耕町教授协助下进行了颈椎病患者椎管测量,并提出了国人数据;党耕町教授等开展了“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研究,并进行较大规模的颈椎x线普查,提出了国人颈椎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比值的正常范围为75%,阐明了“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学基础,这一成果受到学界重视与认可,于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颈椎病基础研究方面,还开展了颈椎慢性迫压迫性颈脊髓病的实验研究;颈椎手术后对颈椎活动度影响的研究。进入八十年代后,在临床与基础研究基础上,明确了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颈椎不稳定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参与了我国颈椎病诊断治疗标准的制定;进入二十一世纪,北医三院已有逾万例各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经验,并形成了国内最完善的颈椎病诊断治疗体系,此成果于200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第二是骨关节病,娄思权教授早年留学美国,除了临床工作外,与张克、刘岩教授等开展骨关节病的研究,重点是骨关节病的分子机制。研细胞的影响;凋亡相关基因对软骨细胞的作用;IL-1口基因与OA的关系;衰老基因表达沉默对关节软骨细胞表型与代谢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有多个创新点,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这一成果(骨关节炎机制与组织工程构建软骨》获2006年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是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研究,骨科于八十年代初建立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技术,开展了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包括中药、雌激素、他汀类药物、制动等因素对骨量及骨代谢的影响。还获集了一批正常人髂骨标本,测量了国人骨组织形态学的有关参数。党耕町教授给研究生、进修医、骨科医师讲授骨组织学与骨形态计量学,编写了讲义,还开办过全国的学习班。有多篇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发表。

    第四是骨愈合与骨组织工程,骨愈合是骨科研究的重点,除了早年的卵磷脂对骨愈合的影响外,党耕町教授指导研究生开展了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基因工程研究;骨愈合过程的基因表达研究;生长因子促进骨愈合的研究;超声对骨愈合的影响,骨愈合过程的形态计量学研究等等,在骨组织工程方面,开展了成骨细胞的培养,种子细胞的选择,多种载体的对照,多种生长因子对组织工程骨的影响。 


    第五是脊柱外科的相关基础研究,(1)寰枢椎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2)黄韧带骨化的分子生物力学研究;(3)脊柱融合的研究;(4)脊柱截骨  矫形术的相关研究;(5)脊柱肿瘤切除术的相关研究;(6)脊柱肿瘤的切除边界研究;(7)交感型颈椎病的研究;(8)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9)退变性颈、腰椎病的研究;(10)韧带骨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11)脊柱骨巨细胞的基础研究。

    记者:北医三院骨科长期以来密切关注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请您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忠军教授:1944-1945年,首任主任杨克勤教授在美国Hopkins接受了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的培训。改革开放之初,张之虎、党耕町、蔡钦林、娄思权等老一辈医师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访问,了解和掌握国际骨科进展。随后派出刘忠军、陈仲强、张克、周方、孙宇、齐强等医师到英国、美国等地进行研修或接受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的培训。年轻一代的骨科医师通过自费或教育部公派留学等方式到欧美等国家接受博士后培训或访问进修。九十年代后期,部分医师有机会作为AOfellow或Depuyfellow访问英国、加拿大、美国等骨科中心。

    随着北医三院骨科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我们的文章被NASS、LISS、CSRS、European SpineSociety等会议接受为发言或展板,被Spine、J RiolChem、JCellPhysiol、J Spinal CordTech等骨科顶尖杂志发表。接待了日本、美国等骨科医师作为fellow到我科短期参观访问,同时我科还组织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1993年党耕町教授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聘为名誉院士及该学院学报顾问。陈仲强教授现任AO国际脊柱外科学会亚太理事会理事及中国理事会主席,刘忠军、陈仲强、周方等专家做为特邀讲师到瑞士、捷克、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地讲座。

    同时北医三院骨科的国内交流也十分丰富。我科医师积极参与国内的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杨克勤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党耕町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陈仲强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蔡钦林教授曾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分会主任委员,刘忠军教授现任该分会副主任委员,刘忠军主任还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副主任委员。自建科以来,北医三院骨科接受了大量国内进修医师、接待了大量的参观访问医师。常年组织骨科脊柱和关节学习班。自AOSpine中心建立以来,每年接受国内1~2名AOfellow的参观学习,派出2~4名医师至欧美交流。

    我们的努力加深了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理解,增进了国内外的合作。

    记者:骨科是一个孜孜以求、讲究奋斗的优秀集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集体。近年来,为了使科室更具凝聚力,使科室您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我们了解骨科党政领导十分重视科室文化建设。

    刘忠军主任:在骨科党支部的带动下,骨科首先在科内征集科旗、科徽、科训。科室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参观改革开放20年成就展、参观李大钊故居、参观西柏坡、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拓展运动、学习十七大精神、基层义诊活动等等,丰富了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骨科的凝聚力。骨科从2000年开始将新年联欢会组织成为独具特色的综合文艺节目,建立了一个全科室成员都能参与的平台,也成为三院科室联欢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有参加骨科联欢会的院领导及兄弟科室领导,均给予了高度评价。骨科也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室文化氛围。骨科全体职工的集体意识得到不断加强,骨科医护人员对身为骨科人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过去几年中骨科科室文化建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骨科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党支部、三院科室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创建优质服务科室二等奖、文艺汇演一等奖(两次)等荣誉,在三院运动会上骨科多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及精神文明奖。

    记者手记:对于人生风雨,刘主任显得很平和;说到骨科建设,他由衷的兴奋如光芒焕发。采访过程中,我们数次被来访的病人打断,他真的很忙,忙到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

    他深知自己的责任,这份责任是任何艺术家们美艳绝伦之作品所无法代替的昂贵,因为他们雕琢和修复的将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生命材质。他们的艰辛,他们的奉献一刻都没有停顿过。

    感谢刘忠军主任接受本刊采访,也祝愿他能为我国骨科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更多相关
    谢玉琳:经常吃盒饭的系主任
    罗征祥:大医精诚 妙手仁心
    魏熹:爱国爱家、仁心仁术的“侨
    邹小兵:为了这些特殊的孩子
    张敏州:疾风劲草显精诚
    徐传德:大医精诚 德泽苍生
    李家康:用银针谱写精彩人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李家济:仁心仁术济万家
    孟宪忠:为健康而来
   特别推荐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特别策划·专题报道
· 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
·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
· 禹晋永: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存“忽
· 解密“淘宝式”经典骗局:以假乱真 会
· 苏芩:33岁剩女十年悲催相亲史
·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行动
· A股上市家族企业TOP100:新希望三一比
· 神秘富豪张志熔发家史:国企高管带来巨
· 十年来那些被资本“逼宫”挤走的企业创
· 罗援:只要是中共在执政 美国就不会放
   热点人物
· 徐传德:大医精诚 德泽苍生
· 李家康:用银针谱写精彩人生
·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 李家济:仁心仁术济万家
· 孟宪忠:为健康而来
· 李宗文:精心育杏林 国医结奇葩
· 曾玉华:骨质增生的克星
· 谢海科:医者仁心 志在天下
· 范元芳:大医精诚
· 黄正明:军中伯乐
   推荐人物
· 林春蓝:解读天下第一经卷
· 李国平:飞翔的光电神鹰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硬汉李幼斌的“另一半” ——史兰芽
· 杨钊:做慈善要让人知道
· 林峰:从电视转战电影是眼前的高峰
· 熊乃瑾:女人的媚是让人幻想的
· 俏江南失色:家族餐饮企业的困境
· 钟庆明:冠军心 力臻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资料,敬请注明: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并署上文章作者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合法者所有。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本站,将尽快处理!
本站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关于本站 | 分支机构 | 投稿须知 | 代写文章 | 加盟合作 | 书籍出版 |
联系电话:015102060385 投诉:013802424218  电子邮箱:chinarwzj@126.com QQ:865676504
中国人物传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5 Chinarw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31299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源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