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重庆 | 申请地方频道
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感动中国 | 人民公仆 | 人物访谈 | 社会名流 | 企业领袖 | 商界精英 | 地产骄子 | 海外赤子 | 艺苑奇葩
教坛名师 | 巾帼风采 | 律师在线 | 杏林名医 | 创业之星 | 时尚风云 | 明星专栏 | 专家学者 | 个人传记
本站新闻 | 专题报道 | 理事单位 | 作家专栏 | 家族史话 | 国学天空 | 企业文化 | 畅游天下 | 健康保健
  当前位置: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 杏林名医 > 正文
徐亮:“大卫生”体系渐行渐近
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王 景  2011年05月12日 09:57

    徐 亮,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1992年德国Erlangen大学眼科医院高访学者,1996~1997年美国Washington大学医院眼科做博士后研究。长期致力于青光眼、防盲和眼病流行病学等领域研究;主持承担科研课题有“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以防盲及健康评估为目标的区域性电子健康体系;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北京市城乡年龄相关性眼病的队列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著有《眼视光器械学》、《同仁眼科手册》、《全科医师眼科学手册》、《青光眼治疗学》等著作。

    先后获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中美眼科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首次颁发的金钥匙奖;199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近10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6次;1993年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评为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

    一进房间,一盆青翠的绿萝,还有徐亮教授热情洋溢的笑容,使这间陈设简单的办公室显得生机盎然,使这个飘雪的冬日变得也更加温暖。

    “所长,您看这个报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所长,能否请您给我指导一下这篇论文?”……在记者采访徐亮之前,徐教授正在办公室里忙着给两位工作人员解决问题。亲切、和蔼,这是徐教授带来的第一印象。他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像领导着几十个人的一所之长。的确,年轻的面貌、简单的装束,灿烂的笑容,亲切的言谈,随性的举止,看不出丝毫的所长气派而或架势。他笑称自己目前还是研究型的,正在努力向管理型转变。

    作为中国最好的眼科中心之一——同仁医院的副院长、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三十年来,徐亮在这里成长、成熟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努力一份,收获一份是他的工作信念,三十年来他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走过了眼研所不同的发展阶段——生存期、发展期、创新期,每一步都走的异常艰辛,但却铿锵有力。


一直在路上

厚积只待薄发

    下过乡、当过兵,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徐亮,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经历过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亦经历过文革的冲击。特殊年代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经历在徐亮的生命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只上了初中一年级就下乡劳动锻炼,他深刻体验着农村劳作的艰辛,也让他深刻明白了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

    1977年,全国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对于当时考入中山医科大学的徐亮来说,能读书了,那真是生命里的一段突然掉进蜜缸里的幸福岁月。“母校中山医学院是我的启蒙之地,她的发展总是给我力量和信心。至今尤记得校长在迎新会上的讲话,他告诉我们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更重要的是培养科研的意识,要做科研领军人。这个信念是我一直努力的支撑点。”25岁开始读大学的徐亮比同期的同学有着更强烈的求知欲,在中山医科大学的五年,他不停歇地锻炼着毅力,那里还给予了支撑他扎扎实实不断地往前走的希望。

    1982年大学毕业,徐亮被分配到同仁医院这所有着120多年悠久历史的大型医院,许多著名的眼科教授如张晓楼等曾在这里长期从事教学、临床医疗和研究工作,如今,同仁医院眼科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眼科临床为一体的眼科中心。徐亮在长期的医教研实践中付出着心血,十几年如一日,始终如一。

    1991至1992年赴德国埃尔兰根大学眼科医院做高访学者,1996至199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院眼科做博士后研究,徐亮不断地从国际前列、从同行友人那里汲取养分、思想。埃尔兰根大学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风,让徐亮受益匪浅;华盛顿大学开放的学术氛围、学科交叉的频繁亦让他拓宽了思路。

    30岁大学毕业,39岁当上了眼研所的副所长,徐亮的成长历程看似有些轻松,其实一切只源于他的深厚积累。厚积只待薄发。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机会到来。


以需求为导向

全方位拓展新领域

    徐亮教授所领导的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是全国成立最早的眼科学研究所,它的前身是北京同仁医院沙眼研究组,解放初期沙眼是我国的主要致盲眼病,微生物学家汤非凡与眼研所创始人张晓楼教授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分离了沙眼衣原体,并接种到自己的眼睛上验证,为我国沙眼防治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获国际金奖,同时在前任所长张晓楼、张士元、金秀英及孙葆忱教授的领导下,研究所组织了全国全民防治沙眼运动,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沙眼防治奖。鉴于研究所在防盲工作中做出的成绩,WHO将中国唯一防盲合作中心设在研究所。随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及北京市防盲指导办公室。

    改革开放的30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眼研所与时俱进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生存期、发展期、创新期。

    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实力薄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把科研院所推向市场。研究所转变观念,在管理上实行课题组自由组合,优胜劣汰,以科技转化为主导。与企业合作研制、开发医疗仪器及药物。通过研发既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又使自身获得经济收益,提高了研究所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实力。

    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眼研所主要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为了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研究所不断通过国外发表文章、国际交流扩大学术影响。他们聘请德国海德堡大学眼科主任Jonas教授为研究所的名誉所长,从2001年开始进行北京城乡以人群为基础的眼病研究(Beijing Eye Study),在国外发表文章50余篇。眼研所的科研人员20几人,每年都有几十篇文章在国外发表。

    在国家经济转型,强调和谐、科学、持续发展时期,眼研所以向外、创新发展为主导。积极、主动投入医改的主攻方向,以医疗模式创新为动力,借助远程眼科、电子健康平台,服务农村、山区、社区的医疗及防盲。2008年眼研所获得北京市卫生局农村处的课题,对北京市郊区350万农民进行免费的白内障筛查,并建立了防盲信息数据库。通过此数据库各级(市、区县、乡镇、村)医疗机构均能查询所辖区域的低视力、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下一步开展白内障手术及其费用补偿问题提供了可靠资料。

    为了保证新时期眼研所的持续、与时俱进的发展,眼研所还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一个中心、二个面向、三个平台,制度保障。”一个中心即发展目标:开拓中国创新型防盲体系。两个面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发展前沿。三个平台:应用研究平台,信息整合平台,学术示范平台。制度保障:学术为本的课题独立管理机制,绩效为准的人员激励考核机制,需求导向的科研转化引领机制。基于眼研所目前的3大部:临床部、基础部、防盲及行政部,他们还制定了3个重点学科:眼科影像学及临床试验研究实验室;眼科应用基础及交叉学科实验室;社区眼科学及卫生经济学实验室。


以医改为使命

积极构建“大卫生”医疗体系

    “健康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卫生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历来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陈竺部长概括了医改的重要性。“眼睛是健康的窗口”,北京市眼研所不断推进初级眼保健与初级健康保健的整合。眼研所根据WHO的“视觉2020”的防盲计划,以可治愈盲(白内障、沙眼)及可预防盲(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为目标,根据地区经济水平、医疗条件积极制定了不同的防盲模式。首先,在北京城市社区开展了可预防盲防治模式的试点。可预防盲的特点及危害是其病变不可逆转、早期又没有症状,当患者有症状时多为疾病的晚期,而且失去了治疗的时机。因此此类疾病防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开展相应的眼病筛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有50%、发展中国家有90%的青光眼尚未发现。青光眼的筛查具有挑战性,国外专家对青光眼筛查的可行性尚有争论。针对青光眼视神经诊断的难点,眼研所提出了青光眼视神经诊断的新标准,并开发了随诊的软件。针对青光眼筛查效率低的问题,他们针对高危人群,采用快捷的数码眼底照相技术,既提高了筛查效率,又能联合筛查多种眼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眼病。在覆盖的人群中,每年人均投入2元即可解决可预防盲的筛查目标。

    我国的白内障复明工作开展多年,但是尚未建立高效率的白内障筛查模式及其信息系统,为此,眼研所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在北京农村开展可治愈盲防治模式的试点。对各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白内障手术率、需求量及其质量评估缺乏数据分析。为了降低筛查成本,他们充分利用初级卫生资源,对高危人群的分层筛查,先在各村进行高危人群的低视力筛查,再在低视力人群中进行数码眼底照相。通过眼底照相可鉴别非白内障性的低视力,这是过去白内障手术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这种筛查方法体现的是高效率、低成本,其所覆盖人群的人均投入费用仅0.3元。

    鉴于北京山区眼病筛查交通不便、人口密度低及信息设施落后的困难,眼研所又联合“农村信息服务港”开展逐村巡回眼病筛查的模式。每天去几个行政村,凡是高危人群都进行眼病筛查。通过眼病筛查建立了互联网的眼科影像数据库,区县、乡镇、村庄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只要能上网,就能检索到所辖区域患者的电子病历及眼底影像,当地医生及患者利用这些资料可与大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咨询、远程影像会诊,用药治疗的在当地可解决,需手术的可网络预约手术日期。过去农村、特别是山区眼病患者要跋山涉水到城里看病,去大医院可能还挂不上号。即使挂上号还要在门诊、检查、专家门诊间辗转多天。而现在的眼病筛查巡回到山区的行政村,患者不出村就能接受现代化的眼科检查,大医院的专家通过远程影像会诊为其诊断、处理。患者如有问题可在当地村医的帮助下与专家进行视频的远程咨询。眼病筛查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是基于85%致盲眼病是慢性的、与年龄相关的,95%的致盲眼病通过眼底照相可早期发现。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及患病的危险因素,高危人群5年、普通人群10年进行一次眼病筛查就能及时发现眼病。医保机构每人、每年投入2元即可解决社区眼病筛查的问题。


以效率为根本

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

    徐亮的身上罩着很多光环: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眼科》、《国际眼科纵览》杂志总编辑等,但这一切丝毫没有成为他可以让自己休息一下的理由。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徐亮教授又把服务社会、推动全民“大卫生”医疗体系作为自己近期的工作重点之一。他指出:信息时代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的医疗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看病难、看病乱”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的挂号系统何时能够点名专家、分时段预约?而不是患者盲目地在现场排号。我们的门诊与检查何时能够一体化、患者当天得到诊断处理?而不是患者从门诊到检查,再从检查到门诊往返几天。专家资源如何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利用?而不是耗费于常规、繁锁工作中。这些都需要不断进行服务模式创新、流程设计,搭建网络平台。

    徐教授还指出:我国医疗模式转变最大的挑战是社区初级医疗保健的建立,这个薄弱环节造成“农民看不起病、社区看不好病、大医院看不上病”的根源。医疗服务系统分级,专科、疑难病筛选,服务细化、专业化趋势,是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目前的社区医疗只是把四种疾病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许多社区医疗尚未把初级眼保健列入工作任务。过去许多防盲工作都是自上而下、一过性的,没有重视社区的初级眼保健体系建立,社区没有人群的视力、常见眼病档案,没有防盲宣教,没有双向转诊渠道。现在网络技术已普及,针对白内障、外眼病的数字裂隙灯显微镜仅万元,患者在社区、乡镇通过远程眼科看专家不但可以实现,而且可以持续地作为常规医疗服务。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没有现代医疗信息管理,就无法构建现代医疗体系。医疗信息化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初以管理者为中心,主要是医疗的财务管理;随后以医生为中心,但只局限于本医院的医疗资源管理;未来目标是以患者为中心,实现区域共享的健康资源管理。

    2006年北京眼研所申请到国家科技部“数字化眼科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的课题,同时承担了“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眼科数据库建设的任务。

    对医疗信息化徐亮教授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首先,医疗信息化提高了医疗质量:电子病历在诊疗过程的连续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互联网共享的眼科影像数据库,通过图像处理及阅片中心的专业化、规范化的辅助诊断,提高了各级医生的诊断水平;软件的智能决策功能可帮助医生合理用药、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其次,降低了医疗成本:通过电子病历的流程管理可提供诊疗规范,并监测其执行情况,利于优化的检查及治疗方案实施。信息共享减少检测设备的重复购置及各医院间的重复检查。再次,改善了工作流程:数字化、信息化使医生门诊与医技检查部门一体化,方便患者,减少等候时间。电子病历可提醒医生对患者进行随诊、跟踪,提高了服务水平。此外,医疗信息化建设还对促进科教工作,实现区域协同医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采访过程中,徐教授一直强调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很多好领导;时间到了,机会来了,事情就发生了。其实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那样必然,一步一个脚印,清晰可见。他对人生的选择,对利弊的取舍,对社会的洞察,对未来的憧憬,带领他一步一步前进。当机会到来时,自有方寸在心。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更多相关
    谢玉琳:经常吃盒饭的系主任
    罗征祥:大医精诚 妙手仁心
    魏熹:爱国爱家、仁心仁术的“侨
    邹小兵:为了这些特殊的孩子
    张敏州:疾风劲草显精诚
    徐传德:大医精诚 德泽苍生
    李家康:用银针谱写精彩人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李家济:仁心仁术济万家
    孟宪忠:为健康而来
   特别推荐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特别策划·专题报道
· 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
·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
· 禹晋永: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存“忽
· 解密“淘宝式”经典骗局:以假乱真 会
· 苏芩:33岁剩女十年悲催相亲史
·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行动
· A股上市家族企业TOP100:新希望三一比
· 神秘富豪张志熔发家史:国企高管带来巨
· 十年来那些被资本“逼宫”挤走的企业创
· 罗援:只要是中共在执政 美国就不会放
   热点人物
· 徐传德:大医精诚 德泽苍生
· 李家康:用银针谱写精彩人生
·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 李家济:仁心仁术济万家
· 孟宪忠:为健康而来
· 李宗文:精心育杏林 国医结奇葩
· 曾玉华:骨质增生的克星
· 谢海科:医者仁心 志在天下
· 范元芳:大医精诚
· 黄正明:军中伯乐
   推荐人物
· 林春蓝:解读天下第一经卷
· 李国平:飞翔的光电神鹰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硬汉李幼斌的“另一半” ——史兰芽
· 杨钊:做慈善要让人知道
· 林峰:从电视转战电影是眼前的高峰
· 熊乃瑾:女人的媚是让人幻想的
· 俏江南失色:家族餐饮企业的困境
· 钟庆明:冠军心 力臻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资料,敬请注明: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并署上文章作者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合法者所有。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本站,将尽快处理!
本站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关于本站 | 分支机构 | 投稿须知 | 代写文章 | 加盟合作 | 书籍出版 |
联系电话:015102060385 投诉:013802424218  电子邮箱:chinarwzj@126.com QQ:865676504
中国人物传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5 Chinarw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31299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源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