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慈善”这个词就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与慈善有关的内容与思想,在传统儒家典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根深蒂固。所有这些言论与行动,均表明儒家文化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源泉。至于人人耳熟能详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有教无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都包含并透露出与慈善有关的思想。而儒家文化又是主宰中国数千年的主流文化,有着极强的渗透力。几乎每个中国人的思想都或多或少留有儒家文化的印记,即便是飘洋过海之人。那些爱国侨胞们不仅没有被异国他乡的风浪磨灭身上的中华痕迹,反而成了中国慈善文化的传播者,行善不辍,反哺故里。在这个令人敬佩的群体里,施能池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年纪轻轻就闯荡菲国,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而成就事业,同时又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以自己的善举为中华慈善文化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施能池先生现已80高龄。但仍眼睛明亮、思维活络;眉目慈善、平易近人。以现在为起点,追溯施先生的过往,我们会发现,那是夹杂着生活的艰难、面对困境的不屈、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内容丰富的壮丽篇章,尽管开头有些暗淡,因了施能池先生付出,这个篇章有了今日辉煌的圆满。20年代,他出生在晋江龙湖衙口二房份的贫农家庭里,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二,一家人的生机全靠父亲种田做些小生意维持着,生活清贫。12岁那年,父亲省吃俭用把他送进了龙湖衙口中心小学开始了他的知识启蒙。谁知道,人生的峰回路转总是令人始料未及。刚读了两年学,也就是在1947年,他在父亲的安排下以旅游的名义来到了菲律宾。从此,年仅是14岁的他就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打拼历程。
初到异国,语言不通,加上生活环境的迥异,有一段甚为艰难的适应期。但聪明勤奋的施能池很快就让自己融入菲国的生活。15岁那年,为了生活只好跟着菲律宾人一起生活,除了在舅舅的公司参加劳动挣些工钱外,他还不顾劳动的疲惫,挤出时间在菲律宾学校学习电学方面的知识,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料。虽然之后并未从事该方面的工作,但知识培养了他缜密的思维,成熟的心智,亦是受益匪浅。在舅舅的公司打工时做的是铁件,是极为辛苦的体力活,但他从无怨言,而是全心全意地投入,任劳任怨,一做就是11年。这11年的辛劳,大概只有施能池自己才能体会。但值得庆幸的是,11年的时光让他积累了自主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资金,更磨练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27岁时,他开始做起了铁件生意,并于54年成立了公司。在因奉行品质第一,诚实守信等原则,公司逐渐发展壮大,终在业界占有一席之地,颇负盛名。
古人有云,达则兼济天下。而这也正是施能池先生的情怀。事业有成的他毫不吝啬地将大量的精力和财富投入菲律宾及家乡的公益慈善事业。在菲律宾,他多方奔走、积极周旋,力促菲律宾衙口同乡会的建立。不仅殚精竭虑,更是以身作则,带头捐资壹佰万菲币。菲律宾衙口同乡会终于在他及众多爱国华侨的努力下,顺利成立。而施能池先生也因其威望及为同乡会付出的努力而得到人们的首肯,众望所归地成为菲律宾晋江衙口同乡会第二十五至二十六届理事长,积极组织活动,带动同乡会的繁盛。在菲律宾则以同乡会为平台,积极维护众多同乡在菲国的利益,同时加强侨胞与家乡的联系,致力于为家乡招商引资、造福乡亲。对于社团工作,他总是如经营自己的事业一般认真,投入十分的努力。在1999年至2000年,担任浔江公会第四十一连四十二届理事长期间,他曾组团前往河南固始县施氏祖先坟地致祭,2000年之后,又组团再次前往寻根谒祖。这对增加族人凝聚力、传播家族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施能池先生秉性豪爽大气,但凡是这样利于家国的好事,他从来都是不遗余力。无量之功德,在旅菲侨胞、衙口乡亲们中,有口皆碑。
对于教育事业,施先生尤为重视。本是好学之人,在初到菲律宾那样艰难的境况里,都不忘学习。加上艰苦创业,一路走来的经历都让他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让家乡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他大力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多次出资完善教学设施、奖学助教等,宽敞明亮的衙口中心小学大礼堂就是他与施维雄家族、施建登合资捐建的。这个大礼堂在包容所有学子的同时,亦彰显了施能池的宽阔心胸。道路,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行条件,也被他看在眼里。他出资修筑了衙口二房份的乡间道路。为了改善乡亲们的照明条件,独资修建通往各家各户的电线杆。人们出行方便了,大车小车在乡间平坦宽阔的道路上奔驰着。每当夜幕降临,每家每户都点起了明亮的灯,一盏盏,如黑夜中的明星。而这一切,都跟施能池先生的善息息相关。深信,每当走在宽敞的道路上,每当暗夜中明灯亮起,施能池三个字也在人们心中亮如明灯。
儒家文化中的慈善精神,随着历史的河流,已流淌了数千年,而且势必继续流传并发扬光大。因为,我们有着无数如施能池先生一般的慈善事业热心人。他们用自己充满博大善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铸造起了令人敬仰的善之丰碑,感染鼓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朝着善的方向行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