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重庆 | 申请地方频道
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感动中国 | 人民公仆 | 人物访谈 | 社会名流 | 企业领袖 | 商界精英 | 地产骄子 | 海外赤子 | 艺苑奇葩
教坛名师 | 巾帼风采 | 律师在线 | 杏林名医 | 创业之星 | 时尚风云 | 明星专栏 | 专家学者 | 个人传记
本站新闻 | 专题报道 | 理事单位 | 作家专栏 | 家族史话 | 国学天空 | 企业文化 | 畅游天下 | 健康保健
  当前位置: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 社会名流 > 正文
爱国人士林毅夫的故事
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管理员  2011年05月13日 16:30

    刚在网上看到消息: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Senior Vice-President,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Chief Economist)。林毅夫这名字,我早已多有所闻,但到底是谁从来都没有进一步关心过,在我脑子里,一直以为他应该是个民国时期的人物。现在好了,一看这新闻,把我以前的模糊认知给推翻了,一时兴起,就去百度查了下此人的资料,一看之下不说是大惊失色的话,那也至少是不胜唏嘘了。鄙视一下自己的孤陋寡闻。。。汗
    以下是百度百科里的主要内容,头衔,主要作品等一并省略,只摘抄其经历:
   

    投笔从戎的高才生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父亲林火树给他取名叫林正义,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也许正是为了验证林火树的心愿,林毅夫后来从台湾毅然泅过海峡,投奔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了父亲和自己的一个梦想。
            
    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随即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第二年考上国防公费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获政大企管硕士,随即返回军中,派赴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负责接待外宾参观第一线连的任务。马山连是全师最重要的一个连,不但全连官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而且装备福利都是全师最好的。因为这个连的位置正在马山,是全金门距大陆最近的据点,退潮时离对岸直线距离只有2300米,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岸军民的活动,所以多年来都是金门防务部接待外宾眺望的明星据点。

    林毅夫自己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每当夜深人静,他就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遥望对岸星星点点的灯火,心潮澎湃,对祖国大陆充满了无限向往之情。然而,台湾海峡如一道屏障,硬是生生地将两岸人民骨肉分离,使他心中的“大中国思想”无法实现。他痛恨这种人为的分离,却又无法改变现实。

    林毅夫曾听人说,十年前,金东题旅部某连有一名搜索排长,从天摩山下由后屿坡泅水到对岸。当时这名排长事前向蛙人借了“蛙鞋”,只说要下海学游泳,泅水的当晚到一家小店吃了一碗绿豆汤,第二天一早对岸就广播,宣布那名排长“起义归来”。

    这个故事给了林毅夫极大的启发,他的心情豁然开朗。经过深思熟虑,一个大胆的念头冒出来了。
   

    金门马山连长神秘“失踪”

    林毅夫身材高大健壮,平素爱打篮球,且技术超群。按照当时盛传的说法,1979年5月16日傍晚时分,林毅夫“假传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由连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以让游泳者顺利泅水“叛逃”对岸;即使听到枪声,也不准一探究竟。其实,那个“游泳者”不是别人,正是下达宵禁令的林毅夫。

    林毅夫光着膀子,整晚都身着短裤,以打篮球消磨时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悄悄地抱着两只篮球下了海,依靠篮球的浮力,加上强健的体魄,沉浮之间,他的脚已触到了大陆的土地。

    林毅夫失踪的那天晚上,金门全岛鸡犬不宁,所有驻军出动,连夜展开全岛水陆两域地毯式搜索。为防“叛逃”泄露军机,连队当即修订了作战计划,两天后展开了全岛东西守备部队互换防区的大规模演习。


    师从大师舒尔茨

    投奔大陆不久,林毅夫便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政治经济专业。在北大,林毅夫以其既谙熟西方经济学理论、英语口语又非常流畅的优势,很快即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1980年,刚刚对外开放的大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舒尔茨。舒尔茨自然不会放弃到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机会。当时,北大为找一个翻译颇费了一番心思,林毅夫荣幸地成为给舒尔茨做翻译的惟一人选。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

    舒尔茨对林毅夫的翻译非常赞赏。一天,舒尔茨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说:“想呀。”
  
    林毅夫本以为舒尔茨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想到舒尔茨回美国后不久,正式将林毅夫推荐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能师从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舒尔茨,是许多经济学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林毅夫自然欣喜若狂。1982年,林毅夫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他远渡重洋,来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林毅夫申请了全额奖学金。身在台湾的家人十分挂念林毅夫,当林毅夫所需的学费和生活费不足时,台湾的家人曾给他汇款资助。不仅如此,即使在林毅夫已功成名就的今天,其哥哥林旺松还出资在北京大学设立中国经济研究奖,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得以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以促进中国高校经济学优秀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强青年学生与经济学家的联系,并从中选拔学生继续深造。


    与妻子儿女相聚异国

    林毅夫的妻子名叫陈云英,与林毅夫一样,陈云英也出生于台湾。两人婚后,感情非常融洽。陈云英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语文。一天下课回到家里,林毅夫给陈云英端来一杯开水,然后坐在她身边,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陈云英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1979年5月16日夜里,林毅夫真的突然不见了。

    当时,陈云英的大儿子已经三岁了,她又身怀六甲。家人都以为林毅夫不在人世了,立了林毅夫的牌位。但是,生性倔强的陈云英坚决不相信丈夫已去世,她经常以泪洗面,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数年后,陈云英突然接到林毅夫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欣喜若狂,当即决定前往美国,与丈夫团聚。1983年,陈云英带着6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辗转赶到美国,见到了魂牵梦萦的丈夫。

    在美国的4年中,陈云英和林毅夫不在一个城市,没法互相照顾。陈云英一边带孩子,一边上课写论文,花一年半时间拿下了美国爱丁保罗大学特殊教育硕士学位,31岁开始攻读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好多次,她刚给孩子做完饭,接着又跑进教室,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中国炒菜味。她最终坚持下来了,拿到了博士学位。1987年林毅夫回国,同年的6月18日,陈云英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八天,就追随丈夫回到了北京。

    在祖国陈云英的事业蓬勃发展。由于她成绩突出,曾多次受到国家教委及残联的表彰,还被推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多次与林毅夫一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被人们称为“夫妻议政”的典范。

     陈云英是我国第一个拥有特殊教育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是首屈一指的特殊教育专家,如今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带头人”。


     参与“十五”计划起草

    1987年,林毅夫回到了中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林毅夫先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3年后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0年,林毅夫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为其颁发了经典引文奖。这两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视林毅夫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屡次邀请他出国访问研究。

    1993年,林毅夫获得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并以《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他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的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再次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第九届),其他的获奖更是不计其数。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学,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如今,该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2001年10月,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推动下,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会在北大召开,成为中国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林毅夫曾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朱镕基总理倚重的经济决策智囊,也是“十五”计划起草人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极具影响力。他也是世界银行现任顾问。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1996年,林毅夫的母亲不幸亡故。初闻噩耗,林毅夫失声痛哭,泪流满面。林毅夫因台湾当局的阻挠而未能成行,此事成了林毅夫的终生遗憾。

    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在宜兰老家溘然长逝,享年84岁。当时,林毅夫应邀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一项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潸然泪下。

    悲痛之余,林毅夫向台湾有关方面提出赴台祭父的申请,引起了海峡两岸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有关20多年前尘封的往事再次成为报刊连篇累牍爆炒的话题。台湾 “总统府”和“国防部”高官纷纷发表谈话,对林毅夫当年的“叛国”、“投共”极尽严厉之辞,在台湾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给林毅夫奔丧之事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林毅夫本想低调申请返回台湾奔丧,没想到竟引起台湾社会激烈的讨论。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不希望在父亲过世的时候,再次引起太多争议……我最希望能让我很低调地回去看我父亲一眼,在他火化之前再看他一眼……台湾毕竟是我魂系梦牵的地方。”

    林火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宜兰县员山乡福园,20多天都未入殓,家人想让林毅夫见父亲最后一面。林毅夫的大哥林旺松表示,父亲生前经常提到想再看看弟弟一家人,希望台“政府”能以人道考量,尽速让他回台,以尽其孝思。

    5月30日,台湾当局“基于人道精神考虑”,同意了林毅夫返台奔丧的申请,至于林毅夫案是否超过追诉期属于法律适用问题,其结果不代表“政府”对该项“叛逃行为”的评价有所改变。

    然而,由于林毅夫回台奔丧的问题已被泛政治化,林毅夫和他的家人都改变了初衷,林毅夫最终放弃了返台奔丧的念头,由妻子陈云英代为奔丧。

    6月2日下午,陈云英怀揣林毅夫的亲笔悼父文,搭乘班机飞抵台北中正机场,当晚歇脚于娘家。次日清晨,在林毅夫大哥林旺松的陪同下,陈云英前往宜兰县员山乡福园的林父灵堂祭拜。6月4日,陈云英披麻戴孝,背上还背着林毅夫的麻衣,在林火树灵前难抑悲痛,放声大哭。她哀伤地说,麻衣让她感到很沉重,她的心也因为丈夫不能回台奔丧感到痛苦。她还说,她这一代40岁以上的人所怀抱的情感,不是今天这个时代所能理解的,她和台湾的感情是割不断的,她是台湾人,也是福建泉州人,她爱台湾,也爱大陆。随后,她又到龙潭公墓上香祭拜婆婆。

    同日上午,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和女儿林曦亲手布置灵堂,透过互联网现场连线直播方式参与父亲告别式。

    林毅夫透过互联网看到亲人和父亲的灵位时,泪流不止。当他听到宜兰告别时法师说“宜兰下雨可能是因为儿子没有回来”时,踉跄地跪倒在父亲的灵位前,痛哭失声。告别式结束后,他仍向父亲灵位跪叩不起,最后在女儿林曦和学生的搀扶下才缓缓离去。

    随后我又去维基上查了下此人的资料,内容大体与上类似,描述较为精短:

 

生平背景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出生于台湾宜兰县原来就读台湾大学农工系,后来转入台湾凤山陆军官校,成为国军的宣传样板。军校毕业后留校一年,后考入国立政治大学企管研究所,1978年获得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国军陆军服役,任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长。1979年5月16日夜林毅夫从金门以篮球为工具叛逃并登陆数公里外的厦门。

    1982 年林毅夫取得北大经济系政治经济学硕士,由于其英语基础好,再加上经济学的专业背景,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访华讲学期间被委派担任其翻译,并因此获得舒尔茨赏识,特别邀请他到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经济学。1982年林毅夫获公派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留学生。

    1986年林毅夫取得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1987年学成归国。他是中国第一位“海归”经济学家,并带回了整整30箱的西方经济学术资料,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础。1994年林毅夫与易纲、海闻、张维迎、张帆和余明德等6人在北京大学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出任主任,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也一直是中共决策部门重要的 “智库”之一。


经济理论

    作为西方顶尖学术机构所培养出来的经济学家,林毅夫用主流经济学规范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学,主张中国应继续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利用较低成本引入先进技术,快速积累资本,然后再实现产业升级。他也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改革国有企业才能够给民营经济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林毅夫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认为中国能够在2030年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叛逃争议

    林毅夫本人对于他出生于台湾,但后来叛逃大陆的背景很低调,2002年5月9日其台湾宜兰老家的父亲过世,林毅夫希望回台奔丧,虽已获得中华民国政府发给入境许可,但由于林正义依然被国军视为叛逃军官,一旦返台将面临军法审判。最终林毅夫只能由妻子陈云英代其回台追悼。其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和北大台湾研究会顾问等职务。


    在网上搜了一下,又有一篇关于林毅夫的文章,如下:

    那一夜,金门全岛紧急大搜索——一位受“叛逃”案牵连军官的告白

作者:陈宪良(台湾)
  一九九八年三月十五日台北各报采访中共人大会议的记者都报导,近年来在台湾报章上经常露面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原名林正义,是台湾宜兰人,以“特殊方式”到大陆,受知于经济学大师舒兹,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返回大陆,现在是大陆经济学界炙手可热的红人。

  ◆明星军官意外“叛逃”

  这些发自北京的消息对大多数台湾民众可能没有意义,但对十九年前在金门服役时亲身经历东西大换防演习,以及部分无辜受牵连的关系人而言,沉在心底多年的谜团终于被打开了。

  一九七二年初,全台各报大幅报导台大一年级学生代表会主席,农工系一年级学生林正义于成功岭寒训期间决心申请转学赴陆军官校就读,并立即受到“国防部”的肯定和表扬。在升学主义下的台湾,军校一向是联考淘汰者的剩余选择,林正义此举无疑为军校招
生的低迷行情注射了一剂强心针,此后林正义即成为“国军”的明星,不时在各种媒体出现。

  一九七五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自陆军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毕业,随即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并与台湾政大中文系毕业的陈女士结婚,一年后生子,同时考上 “国防”公费政大企管研究所,于一九七八年获政大企管硕士,随即返回军中,派赴金门担任“马山连”连长,负责接待外宾参观第一线连的光荣任务。这样一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省籍正确,家庭美满幸福的“明星青年军官”,任谁也不会相信他会在戒备森严的金门“前线叛逃”。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早上,政战学校六十七年班毕业的杨姓中尉排长坐上师部政战主任的车,怀着一颗忐忑、兴奋的心前往“马山连”报到担任连辅导长。这是他军旅生涯中第一个政战职务,就被派往全师最重要的一个连,不但全连官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而且装备福利都是全师最好的。因为这个连的位置正在马山,是全金门距大陆最近的据点,退潮时离对岸直线距离祇有二千三百米,透过望远镜可以清楚看到对岸解放军的活动,所以多年来是金防部接待外宾眺望对岸的明星据点。著名的马山心战喊话站也设在这,从
一个连辅导长的布达由师部政战主任亲自主持,可见得这个连受重视的程度。

  ◆以“失踪”事由结案

  不祇这些,最重要的是这个连的连长是“国军”中明星中的明星,台大念了一个学期就转学陆军官校的林正义上尉。在做学生时就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明星学长代表军方参加各项活动,如今就要和他共事,而且他还是政大企管研究所刚出炉的硕士,学问真的很高,想到这,杨辅导长的心情更加紧张兴奋了。

  到连上报到布达完后,连长匆匆交待几句勉励的话,就视察据点去了。杨辅导长也忙着和连上政战士办理交接,午饭和晚餐时与连长同桌,碍于阶级期别,没和连长讲上两句话。本想晚餐后和连长请益,想到来日方长,不急于一时,且连上据点分散,早上报到后很多弟兄还未见过面,就拉着政战士前往各个据点视察,离开连部前,见连长正在中山室收看华视晚间新闻,匆匆向连长报告后就出发了。

  大约晚间九点左右,杨辅导长正在某据点视察,忽然接到连部电话,师部查哨官来到连上要找连长,连络了几个据点都找不到,询问是否和辅导长在一起,杨辅导长莫名其妙地赶回连部,一行人查遍了连上防区就是没有连长行踪,这时杨辅导长心生不妙,冲进连长室一看,连旗不翼而飞,作战计划也不见了,不管发生了什么事,火速向上级反映。

  那一夜金门全岛鸡犬不宁,所有驻军出动,连夜展开全岛水陆两域地毯式搜索,同时为“防叛”逃泄露军机,立即修订作战计划,隔天展开全岛东西守备部队互换防区的大规模演习。但搜索结果毫无所获,原寄望“叛逃”成功的话,对岸解放军一定会广播心战喊话一番,但也始终没听到一丝风声,有人甚至研判是“叛逃”失败,中途溺死葬身鱼腹了。

  不管怎么样,生见人死见尸,在人尸俱杳的情形下,过了一段时日,台“国防部”也只好按规定以“失踪”事由结案,据说还发给了家属抚恤金,逢年过节依例定时派人慰问。几年前林母过世时,李登辉还亲颁挽联致哀,政府对林的照顾,不论是事发前后都是仁至义尽了。

  ◆“国防部”将错就错

  这样的一桩大事,照说应该纸包不住火,但在戒严时期党政军通力合作下,没有任何媒体公开报导,大家祇听说有一个台大转陆官的军官逃亡了。由于距笔者台大毕业后进官校的时间较近,竟以讹传讹说成是笔者“叛逃”,“国防部”也就将错就错,特别安排笔者接受媒体采访,算是侧面澄清了台大毕业军官叛逃的谣言,只是大众一直不知道的确有这么回事,不过对象传错了而已。

  有一回笔者走在台北街头,突然一个陌生人走到笔者面前仔细端详,问笔者说:“你应该是陈宪良吧?”,因为,他原本听说笔者跑到大陆去。笔者回答:“是,你相信了吧?”,对方回答说:“总算相信了。”对这个没头没脑的问答,身旁的女友还莫名其妙。

  或许“国防部”早经其它管道证实林叛逃成功,但顾及负面影响,秘而不宣也不一定。总之,这桩奇案久而久之被人遗忘,尘封多年,祇有少数与林正义熟识的亲朋好友,以及受到本案无辜牵连的人才终身难忘。前面提到的杨姓辅导长回忆事发后他反而因祸得福,由于到连上报到还不到二十四小时就发生这种事,责任再怎么也追究不到他身上,反而是案发后他代理连长职务紧急换防,安定全连军心,并协助上级调查,表现深获上级赏识,为尔后发展结下许多善缘。

  有趣是在几年后回政战学校受训时,听学弟间传闻当年的辅导长被枪毙了,觉得啼笑皆非,谣言太可怕了。至于当时的营长和旅长虽然都遭记大过处分,但这种行政连坐处分对军人前途影响不大,只要“忠诚”不出问题,几年后就翻身了,当年的旅长目前已是中将,热门上将候选人,一点也未遭困扰。
 
   反倒是笔者由于和林正义同样具台大学生的背景,学校毕业学生不安分出岛留学,却突发奇想进军校发展,军方表面上欢迎,私下却始终怀疑“动机”与“忠诚”。林案发生后,笔者远在台湾桃园大湳的装甲兵单位服务,陆军政战单位从不与笔者谈及林正义事件,却暗中将笔者列为重点考管人员,所有职务经历都经过特殊考量,表面上升级待遇与常人无异,但重要敏感的职务和受训机会却多般横阻,也就是说“录”而不“用”。

  ◆化身“大陆学者”

  有一次笔者报考“国防部”信息班,因为毕业后可以分发“国防部”计算机中心工作,第一次报名时先是受到阻拦,经过面报单位参谋长后下一期勉强让考了。放榜后却没录取,这是笔者这台大毕业生一生参加无数次考试中唯一的落榜经验,可见“国军教育水准之高”,背后故事,厚道点就不提了。当初参与做手脚的人心知肚明,这祇是许多“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怪事中的一桩。这种荒谬的情形一直到十年后笔者经当时的“国防部长”蒋仲苓之助离开陆军转到“中科院”后才有改善,因此林正义的生死之谜一直是笔者关切的。

  一九九三年春,笔者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应好友之邀赴耶鲁参加两岸关系研讨会,在餐叙中遇见几位大陆经济学者,初次听说社科院有位年轻学者林毅夫很神秘,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指导教授是诺贝尔奖得主,他不但是台湾人,过去还是台湾陆军,但背景不详,笔者耳朵立刻竖了起来,联想到一定是林正义。后来托人到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去查博士论文,果然有一位Justin Lin所撰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论文,而Justin在英文中的含义正是“正义”两字,至此笔者已十分肯定,遂透过驻美副武官将消息报回“国防
部”。但“国防部”接报后又能如何处理呢?反正已经按“失踪”结案了,只要他不见光,大家装作不知道不就得了,谁也不想主动去挖这陈年疮疤,可惜有人却不这么想。

  笔者在进官校之前为了请教官校情形透过同学介绍和林正义见过几次面,也曾在他凤山黄埔新村家中投宿过,虽称不上深交,却有过几次深谈。他身高约一米七八,身材精壮,相貌堂堂,习惯留小平头,乍看颇像吴敦义,但比吴来得精神。这个人不只毅力人,头脑聪明更是不用说,加上是道地宜兰人,如此条件在陆军中可说无人能出其右,出将入相只是迟早的问题。要进修深造,“国防”公费对他更如探囊取物,陆官正期生四十四期是最会读书的一期,至今已出过许多位岛内外博士,今年也有人晋升少将。林如果不是“叛逃”的话,今天必然已经是博士少将师长了,十年之后接任 “总司令”也不教人意外。放着眼前这样一条光明大道不走,却选择了一条“不见容于乡里路人的离叛之路”,与过去的人生一刀两断,到底有何不得已之处?不少人都很好奇。

  ◆“叛逃”原因离奇

  有人说他与官校文化格格不入,在学期间屡受排挤,因此心生离异。然据笔者亲身观察,林在官校期间虽然树大招风,但并未与人结怨,同期死党至交还不少,而且以林之城府,当不至应付不了军校学生单纯的人际关系,而且一旦毕业任官后只须面对长官同僚部属,排连级干部生活极为单纯,不应有人际关系的困扰。

  也有人说他后悔当兵,亟思退伍,但面对长达十八年役期(加上“国防”公费延役)感到灰心,故而选择逃亡。这样的说法很牵强,军中发展途径甚多,机关学校和研究单位的生活与一般公务员殊无差异,林在基层干满两年连长经历后,出岛进修博士或转至其它机关服务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放着眼前人人称羡的机会不要,选择“一条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不归路”,稍具头脑的人都不会去做,而林肯定是头脑相当好的人,因此格外显得离奇。

  更夸张的说法是他在高中时代就被吸收为中共地下党员,应组织的要求胁迫只好逃到大陆。这种论点最大的盲点是,若然林正义早被大陆吸收的话,好不容易布下的漂亮暗棋,大陆岂会笨到自行撤走?几乎想得出的台面上理由都不成立,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宁可相信他离奇“失踪”或“遇害”了,而不敢肯定他“叛逃”的原因。

  林正义“叛逃”事件随着他自行公布身分算是正式证实了,这件事对“国军”的伤害不小于“军购弊案”,虽然时过近二十年,冲击或许没有当年来得大,但对所有视团队荣誉重于个人生命的陆军官校前后期学生而言,本案的严重性甚至超过张宪义“叛逃”事件,后者毕竟只是个不着军服的科技军官,半个老百姓,被友邦收买做出对“国家”不利的事,而且事发后隐姓埋名,不敢见人,林正义事件则直接羞辱“黄埔子弟视为生命的团队荣誉”。

  ◆自称“受历史照顾”

  军人最重视的就是忠诚,其次是荣誉,塑造一个人格完整的军人是世界上所有军校共同的基本使命与信条,而团队的荣誉则是鼓励个人“忠诚”与荣誉的支持力量。林正义的“叛逃”不只使同期同学“蒙羞”,也使所有以官校为荣的黄埔子弟“蒙羞”,是与所有官校子弟为仇,没有人会谅解同情。不管两岸形势再怎么变化,这一伤害无可弥补,这一原则不可动摇。

  《经济日报》的专访中林自称是“受历史照顾的人”,但在台湾的历史角度中他肯定是一个“受历史责备的人”,在凤山陆军官校校史馆中他的名字已被除掉,在他生命中“叛逃”这段历史永远是无法坦然面对的人生污点。甚至如果调出芝加哥大学的入学申请书,他的求学经历与成绩证明必然是假造的。这点在学术界是十分严重的事,如果他的恩师当年知道有这一段经历,一定不会收他,望重士林的人无不看重人格的完整性,这点他通不过考验。

  在越洋采访中,林正义先是不愿回忆,也不愿多说他的过去,却又将他的“叛逃”行为合理化成“以行动说明了他对台湾及中国前途的看法”,这样前恭后倨的态度明白暴露了“他作为大陆对台统战第三代旗手标竿的心虚与无奈”。

  林巧饰自己从金门前线“叛逃”到厦门的作法有如美国人从夏威夷回到美国本土,这真是道地的不伦不类。你可以想象一个驻防在夏威夷海岸的美军连长没经过请假核准,放着连上官兵死活及守备任务不顾,夜黑风高之际偷偷下海游泳偷渡回美国本土吗?而且那所谓的本土正被苏联军队占领着。正确地说,林应该把自己比喻成戍守阿留申群岛的美军连长游泳偷渡到西伯利亚还贴切些。

  林正义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选在这个时机对台湾媒体公布真实的身分,不会是偶然的安排,背后一定隐藏动机。不管他真正的动机为何,此举在表面上已经造成若干影响,除了前面说到的羞辱打击“国军”士气外,对“国防部”处理本案的态度也产生立即的压力。由于林当年是以失踪名义结案,此番现身,“国防部”是否要调出当年卷宗重新调查,正式宣布其“叛国”罪名发布通缉令?当年如果已经发放的抚恤金是否应追回?如何追回?本来这是一件极单纯的案子,但以林眼前在大陆政经界受重用,俨然第三代台籍统战标竿旗手的情势研判,尔后少不得要和他就两岸关系正面交手,此时公然修理他,难免对未来的两岸关系增添阻力。

  ◆政府应如何响应

  但如果装聋作哑,不告不理的话,由于林已正式曝光,且不甘寂寞频频在台湾媒体亮相,对众多“黄埔子弟的士气与忠诚不啻是重大打击和羞辱”,甚至会引发不良的示范作用,危害“国家安全”,对正为“军购弊案”与意外事故疲于奔命的“国防部”而言,林案这时浮出台面真是雪上加霜,严格考验“国防部”的智能。

  再其次,林已放话试探返台之可能性,乍看这不过是另一个张克辉案子,但不同的是林背负的是现役军官“敌前叛逃”及“窃取军机通敌罪”,不同于一般政治犯,林若是以大陆谈判代表团主谈代表身分要求访台,政府应如何响应?这虽是高度假设性的问题,但不可排除其可能性,有关单位不可不预为筹谋。

  林毅夫到底是“受历史照顾的人”还是“受历史责备的人”?台湾人的“光彩”还是台湾人的“耻辱”?会有两种答案吗?这个答案是台湾人在历史转折中给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整个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台湾社会准备好答案了吗?

 
   更多相关
    郑强:将浙大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就
    媒体盘点中央领导人后代 李小琳
    容柏生:在攀登新高度中成就卓尔
    A股公司独董牛人榜
    林绍良:从油店学徒到华人首富
    李敖:快乐的反叛者
    罗征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风水
    维珍创始人:商业本质应是为人类
    莫道明:我是一个“自恋狂”
    双雄:两个黄冈书生的巅峰之旅
   特别推荐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特别策划·专题报道
· 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
·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
· 禹晋永: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存“忽
· 解密“淘宝式”经典骗局:以假乱真 会
· 苏芩:33岁剩女十年悲催相亲史
·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行动
· A股上市家族企业TOP100:新希望三一比
· 神秘富豪张志熔发家史:国企高管带来巨
· 十年来那些被资本“逼宫”挤走的企业创
· 罗援:只要是中共在执政 美国就不会放
   热点人物
· 方润华:滋润大地兴中华
· 李元发:走进京郊“台湾农场”
· 刘宇新:已是宇内换新天
· 曾宪梓: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 郑传烈:工业报国为己任 艺德双馨成世
· 韩洪亮:传承东方文化 建设文化东方
· 许远明:冲破国企脱困冰河
· 李嘉诚:华人首富一生的前前后后
· 陈丽华:企业家的仁爱风范和生命本色
· 施永青:无为而治 成就霸业
   推荐人物
· 林春蓝:解读天下第一经卷
· 李国平:飞翔的光电神鹰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硬汉李幼斌的“另一半” ——史兰芽
· 杨钊:做慈善要让人知道
· 林峰:从电视转战电影是眼前的高峰
· 熊乃瑾:女人的媚是让人幻想的
· 俏江南失色:家族餐饮企业的困境
· 钟庆明:冠军心 力臻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资料,敬请注明: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并署上文章作者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合法者所有。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本站,将尽快处理!
本站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关于本站 | 分支机构 | 投稿须知 | 代写文章 | 加盟合作 | 书籍出版 |
联系电话:015102060385 投诉:013802424218  电子邮箱:chinarwzj@126.com QQ:865676504
中国人物传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5 Chinarw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31299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源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