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的副总编辑陈女士从10年前“别问我是谁”的捐款人开始,对杨国强非常熟悉。她曾写过自己眼中的杨老板。我尽管和杨国强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但也时常有冲动想好好写篇文章,说说那些还不太为公众所知的他和他的家人的事情。我认为这些事情不但有助于公众了解一个真实的老板,而有助于公众了解和理解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群体和社会。
但因为我是以朋友身份了解到这些情况的。我不能违诺公开发表。
今天偷闲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又看到不少有关“首富”或者“首富之父”的报道。于是忍不住坐下来,信笔将一些比较正式场合的交谈记录在此,不算正式报道,稍稍释放一下内心不吐不快的臭毛病而已。但愿不会有人怪罪。呵呵。
(一)
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经常颠覆我对于新闻的理解。比如,都说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可是在很多报道中,我读到的更多是“主观”。有一次一位新闻系的研究生问我:美军攻占巴格达后,我在电视上看到巴格达人在欢呼……
我立即打断她说,你不能因为自己在电视上看到几百人在欢呼,就说巴格达人在欢呼。也许在几百人的旁边,还有几千人在抗议。你看到的电视画面只是记者选择的客观事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客观事实的全部。
由此我怀疑,新闻的基本属性就是“主观”,因为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报道”就是选择和取舍,而客观性往往在这种选择和取舍中被牺牲了。当这种选择性的事实被称为新闻的时候,新闻事实早就不再是客观事实。严肃的记者能够做的,只能是削弱自己的主观判断,尽管还原客观实际。也就是说,尽管新闻事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但可以尽量接近客观“实际”。
记者以报道真相为天职。可似乎在越来越多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扼杀了真相。同样是一片树林,在有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喜鹊,而在有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乌鸦。这个树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怀着很多疑问开始阅读,但是在阅读之后,我们的疑问也许更多。
被媒体带上“首富”头衔的碧桂园老板杨国强,在过去一年里,曾经几度陷入到这种“新闻事实陷阱”。铺天盖地的报道,煞有其事地重复着几个数字、几句话和几件事。尽管这些被割裂的事实远非事实全部,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媒体能还原客观实际,于是可怜的杨老板和他的公司被越描越黑,一个真实的他和媒体报道中的他越来越远。
好在理性仍在。今天在网上看到一财最近的报道,里面提到了该报对杨老板从讨伐到理解的全过程,还提到在最困难的时候杨老板曾萌生退意,就连王石想为他说几句公道话,但也怕被误解。一财的报道还是下了很多功夫,除了文字有些水之外,还是比较专业的。
(二)
我和同事是首次采访并报道杨老板的记者。后来的大部分报道都引用了我们采访的素材。我记得报道发表半年后,我和杨老板第二次见面,他当时正处于媒体“全国最大地主”风波的围剿中。我打算把自己了解到的“事实背后的事实”做以详细的报道,但他希望保持自己一贯的低调作风,让“事实本身去说话”。
在那样困难的处境下,他首先问我的问题是:报道我没有给你带来麻烦吧?
我曾见证了杨老板给北大、清华捐款创设“杰出学者奖”的全过程。决定这个事情的时候“囤地”风波还没有发生。可是在简朴的捐赠仪式之后几天,“囤地”风波骤起,于是就有媒体怀疑捐赠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我在一份内部材料上看到这样的舆情反映,从牙齿到内心都开始发冷。
我没有把这些怀疑转述给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一位也做房地产的朋友有一天给我打来电话,托我转达对杨老板的理解和安慰。我当即转告。
杨老板不是一个为了表演而做善事的人。就如他的精明是发自内心的,他的朴实和善良也是发自内心的。
(三)
最近一个我亲身见闻的例子,是去年年底刚刚开学的国良退伍军人培训学校。这个事情早在他的企业上市前就开始筹划了。他的三哥国良曾当过6年兵,后因肝癌去世,时年仅46岁。
“我三哥是个很好的人,在部队入了党,还当过班长。当时他在部队一个月6元补助,但他总是节省下来,买药材寄回家给母亲治病。”
三哥的入伍当兵在无意中对这个家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是三哥退役后,国家在乡镇给安排了工作,收入比务农增加了两倍。其次,因为是军属,当时已经辍学在家放牛的杨国强得以享受国家免交学杂费和补助2元钱的优待,重新回到已经有些陌生的课堂。
“在部队里有很多像我三哥那样的人,他们勤劳肯干,但是没有多少文化或者技能,退役后工作也不稳定。我个人帮助他们接受培训可能是个小事,但这对他们的家庭来说可能就是大事。”杨国强不止一次地对我这样说。
就这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当有朋友和他谈起退役士兵的事情后,他当即就决定建一个专门的培训学校,每年轮训1万名,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和来回路费,培训后愿意留下来跟他干的,他成立专门的建筑公司安置他们。如果愿意自谋职业,他还发给离开的路费。
学员主要来自解放军总参军务部组织各军区和兵种的推荐。总参军务部部长钟志明还专门下发了招生文件。
“这份文件在部队引起的第一反应是:难道天下真有这样的好事?有少数部队推荐的学员就是因为疑虑没有来按时报道。即使是在首都北京,一些人听到这一消息后的第一反应也是怀疑:不会是什么骗局吧?一定是商业炒作……”在该校开学前一个星期,该校校长陈华曾苦笑着对我说。
我还得知,在首都一家大报对刊登国良培训学校招生广告表示了明显的疑虑后,杨国强亲自把广告清样要过来,他一边划掉广告中他本人和公司名字的字样,一边“埋怨”广告设计人员道:早说过不要提公司的名字嘛,如果做一件善事就要突出自己的名字或者公司的名字,别人会说这是等价交换,是用慈善换取名声或者生意。
“因为现在这样做的人还太少,所以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怀疑。希望以后做的人多了,就不会有这种不正常的反应。”杨国强说。
当时尽管还没有开学,但已经有人提前来了。第一个来报到的退役士兵是来自陕西宝鸡陇县铁马河村的范保平。因为刚从部队退役,这个憨厚的陕西小伙见到我的第一面立即习惯地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在回答问话的时候,他还习惯性地站起来说话。
范保平说他准备学钢筋工,因为他听说这里带这个工种的实习老师是全国比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和来之前有些忐忑的心情相比,范情绪饱满,对未来充满憧憬。住在宽敞明亮、带有卫生间、能够24小时随时洗澡的宿舍,穿着新领的服装,床铺上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他说他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好象回到了新兵连”。
“有的战友一开始也不相信,后来听了我给他们介绍的情况,他们都很羡慕我,也希望能有机会来培训和工作。”
他以前从没有听说过杨国强,刚来时老板陪着吃饭才知道这个老板和以前想象的大老板太不一样了。“这么大的领导和我们一起吃饭,握手,谈心,以前从来没有。”他习惯地把杨国强叫领导,而不是老板。
在参观学校中,杨国强就在现场解决施工中的问题。他说他化在这个学校的时间,有时候比化在公司的时间还多。
(四)
很多人都说老板的眼睛是铜钱做的,这双眼睛把什么都看作是生意。这句话放在杨国强身上也许是对的,因为他的确总是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商机。但是,这句话概括不了他的全部。在7年前以他当年几乎是所有的收入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全免费、纯慈善的高中。
在做这些善事的时候,他从来都不希望别人提他的名字,甚至要求连公司的名字也不要提。
11年前,他直接带着100万现今支票到广州一家报社,请求他们替自己把钱发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条件是“别问我是谁”。这个慈善秘密一保守就是10年,直到他的公司上市后,才同意把这个事情说出来。
很多来此接受培训的退役士兵在杨国强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梦想,因为杨老板和他们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曾亲口告诉他们: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也是工地上的一个建筑工人。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不像老板的大老板,此时也有两个梦想。
一个是在全国所有的欠发达县城乃至乡镇都建起大片的经济适用房。“这些被地产商忽视的地方,也有改善住房的需求。我希望能用自己的规模优势,便宜过他们自己盖房子。沃尔玛说自己只赚5%的利润,我赚3%就行了--如果真能达到沃尔玛那样的规模,3%的利润也很可观了。”
杨的第二个梦想,是在新落成的退役士兵培训学校附近建设一个小区,将房子以成本价卖给那些将来在他公司就业的退役军人,以便他们“能把家人接来同住”。
(五)
“真的挺高兴。能帮助人最高兴的首先是我自己。没有这么好的社会,我也不会挣到这么多钱。有了钱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责任,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我凭良心做事,也不求回报,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我从小就受到家庭教育,在有能力的时候要去帮助别人,能力小就做少些,能力大就做多些,这个是很自然的事--做好事就跟张开口呼吸空气一样,是很自然的事。” 他对我说。
“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进步,所以未来我期待他们凭自己勤劳的双手,知道这个社会的美好,并通过自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懂得,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更好的生活,好生活是自己争取的,不是别人帮助来的”。
“努力可以改变自己。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东西就是更平等更公正。一个社会也好一个公司也好,最美好的境界就是大家都有机会奉献自己的才能。我只求他们凭着自己的良心,为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过上相应的好生活”。
……在我的笔记本上还记着不少类似的话。这些话是杨国强在不同的场合说的。我知道我一时也未必都能报道出来。事实上,在我采写的关于国良培训学校的短短的报道中,也有人建议我使用笔名。我最终没有这么做。可惜限于各种原因,最后发出的报道还太粗略。但是,我已经明白,我有义务披露更多的细节和事实。
在采访国良培训学校的时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临别的时候,在说一个别的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忽然很得意地说:我做善事,家里人从来都没有反对过。对于自己的家人,他一直感到很欣慰,很骄傲。
一个谁也不会想到的事实是,尽管被很多媒体炒作为“亚洲最富有的女人”,他的二女儿杨惠妍夫妇也是通过按揭买的房,而且至今仍用自己的工资按月还贷。他们小夫妇两个生活简单平实,最大的周末放松不过是“逛逛附近的书店”。
(六)
引用一下一财(《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
12月13日傍晚,记者到“国良”参观,走着走着,忽见一个阶梯教室里,杨国强和两个学校领导坐在台上与下面对话。下面坐的年轻退伍军人似乎很不给台上的人面子,有个人气冲冲走到台前,拿起一个矿泉水瓶丢到地上的一个筐里,扬长而去。杨国强后来向记者解释:“我们说是两个月培训,但有人不愿意学钢筋工、架子工,想学汽车维修、电工,说不换工种就走人,马上给他们回去的路费。学校的领导说学够两个月再发,他们不满意。我就过去跟他们说一说,要走可以,碧桂园都给路费,可以马上给。不过,我也说说我为什么办这个学校,我有什么好处呢?你们学完有了手艺,很多人也不会留在碧桂园干。要说工种,我自己当年是从抹灰干起的,哪个人一开始都那么顺呢?你们想想我这么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说这话时,杨国强神情凝重,内心很不平静。
看完这段报道,我内心也很不平静,但是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再引用一下网上检索到的国良退役士兵培训学校开学典礼上,中山大学校长的一段致辞:
我校每年有100万元的奖学金支持中山大学的贫困生,一直不知道是谁的手笔,看了报纸才知道是杨先生,我就对同志们说,最好有机会结识他,看杨国强先生的理念跟大学的理念有什么相同之处。12月我校的管理学院给MBA学员讲课,同事告诉我杨国强先生给MBA学员讲课,题目是做阳光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人不在广州,就跟他通电话,我就跟杨先生我是某某,他说你先不要讲,我在12月12日学校有一个开学典礼是否可以来,我就说可以的,你一直做慈善事业,又对复员军人开设培训的学校,我一定来支持,我就跟他讲,是否可以邀请你到学校正式访问,于是在11月22日杨先生到学校正式访问,我们在大学城的图书馆接待了他,当天是感恩节,学校有几十名国华中学的毕业生考入了中大,他们的学生就给杨国强先生做了围巾和幸运星以及诗歌当场朗诵,我们的副校长是李平,泪流满面,我就说她动感情了……
我不在现场,但我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场景。我被这段文字感染了,但感染我的并不仅仅是文字。
(七)
中大校长提到的促使他和杨国强认识的讲座,正是我所在的周刊社参与组织的。我代表杂志邀请杨出席,他最后答应了。
这次讲座因为是学校的内部活动,所以事先声明不邀请记者,不做报道,而且我还专门在致辞中请求同学们不要以各种形式外传。讲座的横幅也是在当天中午才挂出的。但中大EMBA班上本身就有媒体人士,而且讲座第二天广州日报就有了报道。随后,讲座的文字实录也出现在某网上论坛,好在尽管并未经过校核,但基本是当时的原话。
网上说的讲座“原定是下午3:30开始,3:00,管理学院大楼的报告厅内外,已挤满了人。中大的老师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火爆的场面,甚至老师们也不得不充当保安将门关紧,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临时在外面开通大屏幕“现场直播”,进不去的人就地报告厅外看直播了”,这也是实际情况。
下面这些话,当时听了就很有感触。时过这么长的时间再看,依然值得玩味——
“我也不知道什么首富,也不在乎这些东西,也没有特意去做什么,也没什么特别的,我只是踏踏实实地每天工作而已。就是这样。”
“有一次我与香港的李兆基一起去英国,住在很好的五星级酒店里。我想看看电视,可是那么好的酒店里面,72个频道从头翻到尾也没有一个中国频道。真的让人很不是滋味。所以我内心深处一直认为,中国一定要富强。我公司有一个理念,要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今天来的人,都是想来听成功经验的。其实我认为没什么经验的,人生观、世界观很重要。还有就是努力去干。我这个人算不上聪明,但很努力,只知道要一天一天地把事情做好——人生有两种道路:一种是很顺利地拥有一切,很平坦的道路,有红地毯,有鲜花,下雨有人给你撑伞,什么都不用担心。好比有一盏阿拉丁神灯,你要什么就有什么。这其实没意思。人生的乐趣,就在于自已去努力才获得的东西。你穿过河流、爬过高山之后,到了山顶,找到一棵树,在树下乘凉,那样的感觉,才最幸福。”
“我最大的人生目标是得到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的认同。大家都追求成功,但问题在于怎么得到成功,得到成功之后又怎样?要搞清楚。很多人觉得,有钱有权的人就有幸福感,其实哪怕是很有钱的人,也有他们的痛苦。你们可能不知道有钱人的不好的地方,但是我知道,真的是这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是很短的一个时间。我想,我所拥有的财富,都不可能是永久的,每个人的财富,都是你暂时替这个社会在保管而已。你死了什么都带不走,什么都不是你的。都是社会的财富,不过现在你替社会保管。”
“什么是最开心的事?我想,如果我80岁的时候走在街上,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会对我微笑,那样我就很满足很开心,觉得很幸福了。——总有一天你要退下来的,那个时候别人怎么对你?所以,不能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利益,那样的话一定会有人说你不好的,有人会恨你的,那样就没有意思。二十年前,我在建筑公司当经理的时候,别人眼红我的这个岗位,我一个朋友跟我说谁谁谁在说我什么坏话,我马上制止他说,你不要说,我不要听。听了还烦,也没有意义,计较什么呢?”、
……
在网上看到中大校长用“可爱”来形容杨国强,我觉得很有意思。这篇博客的题目就借用中大校长的这个形容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