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重庆 | 申请地方频道
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感动中国 | 人民公仆 | 人物访谈 | 社会名流 | 企业领袖 | 商界精英 | 地产骄子 | 海外赤子 | 艺苑奇葩
教坛名师 | 巾帼风采 | 律师在线 | 杏林名医 | 创业之星 | 时尚风云 | 明星专栏 | 专家学者 | 个人传记
本站新闻 | 专题报道 | 理事单位 | 作家专栏 | 家族史话 | 国学天空 | 企业文化 | 畅游天下 | 健康保健
  当前位置: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 社会名流 > 正文
长篇人物传记《志在穿越》一连载中…
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刘忻等著  2011年05月13日 08:19

    《志在穿越》的书稿,我一口气看完了,沉默良久。书稿唤醒了我藏在心里多年的一则寓言:在一座深山古寺里,供着一尊由花岗岩雕刻成的佛,每天都有无数的善男信女踩着同样由花岗岩石铺成的阶梯前去顶礼膜拜。有一天,这些花岗岩阶梯带着长久的积怨去找佛论理,“你我采自同一座山体,一样的质地,为何人们要踩着我们的身体而去朝拜你呢?”佛听后淡淡地回答:“你们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呢?经历了千刀万剐,千雕万琢,承受了多少的艰辛和磨砺才走到今天。”

    这个寓言对王梦恕院士的一生进行了最好的诠释。他一生命运跌宕坎坷,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充满艰辛,尤其是在对地下工程学的研究中,多少成果都是用鲜血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换得的。正是生活的磨难,岁月的洗礼,成就了他今日在中国地下工程学界的地位。

    “痛苦是强者的营养”。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许多人起点都是相同的,但终有人失败,也终有人成功,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在面对生活的暴风骤雨时,选择了退缩、经不起生活的考验而毁灭;有的人甚至连尝试生活苦难的勇气都没有;而有的人面对生活中的磨砺变得更加顽强、勇敢,最后练就了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当再一次面对生活的风浪时,那再也不是困难,而是最宝贵的恩赐。王梦恕院士的一生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像海燕一样地在暴风雨中高傲地飞翔,一次一次向科学的巅峰发起勇敢斗士般的冲锋,迎着艰难险阻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科学上的突破。   
 
    王梦恕院士的一生,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知识分子真实的缩影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士子最真实的写照。他将一生的心血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眷恋的土地,献给了他一生呕心沥血的事业。   

    他一生艰难的跋涉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是足印,不仅为祖国、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为我们创造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看中华大地正日新月异,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路上,这些知识财富将为祖国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也希望后起之秀继续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挖掘王院士开发的宝藏,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感昭世人,给我们带来战胜困难的勇气。   

    弹指一挥间,欣闻院士七十寿诞将至,在此祝王梦恕院士身体健康,并希望在今后的岁月中放慢工作的节奏,注意身体,院士本身就是国家一笔宝贵的财富,愿王梦恕院士健康长寿!    


施仲衡(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的老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简介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1938年12月24日生于河南温县。1964年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研究生毕业。现任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岩土研究所所长、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南京、西安、厦门市政府地下工程专业顾问;西南交大等12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4个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河南省政府参事等职。1990年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2月和1998年分别荣获首届“詹天佑成就奖”及“詹天佑大奖”,1995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12月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至今当选“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获人事部“科技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功。

    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摸清了结构受力特点、机理,确定了施工要点及工艺;主持实验、创造并参加大瑶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喷锚支护、监控量测、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周边浅孔预注浆等关键技术成果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取消了木支撑,实现了大断面、大型机械化快速施工,改变了传统的隧道修建方法,使长大隧道修建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主持双线铁路隧道不稳定地层新的施工方法,首次系统地创造了超前小导管支护稳定工作面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应用,创造了新型网构钢拱架支护形式并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在不同地层中修建城市地铁区间和车站的施工配套技术,为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修建开辟了一条新路。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特等奖二次、一、二等奖十多项。撰写专著编著九部、发表论文90余篇,培养博士、博士后20多名。


第一章  温县之子

 

赤子故里


    在激情奔流、人才辈出的中原大地之上,伏羲曾演算八卦的地方,有一块风水宝地,它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濒黄河,北临沁水,土地肥沃,草木清秀,历史悠久,这块土地泡浸华夏文明的营养,这里的男儿不仅体格剽悍且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壮志,故而,这里不仅尚武,更崇文。这里不仅诞生了我国在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懿、还有孔子的得意高足子夏、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同时这里也是风靡世界的体育运动——“太极拳”的发祥地。这块宝地就是河南温县。

    西出县城13公里,便是素有黄河文化第一村之称的安乐寨。据温县地方志记载,村子曾是帝妃皇室居住的主要宫殿,曰安乐宫,大体与西安的内皇城、北京的紫禁城相同。清咸丰年间,改称安乐寨。东汉光和二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司马懿诞生于此,之后享有“司马故里”之誉。一代伟人* 1958年视察河南,问及当时的温县县委书记是“从司马故里来的吧?”还说:“温县是司马懿的故乡,他出生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小村从此名声大振,得以广为传诵。实际上安乐寨村文韬武略、利国利民、载入史册者,历代不乏其人,可谓人才辈出、名士荟萃,且事业有立,积学有成。收拾三国分裂混乱局面,创建西晋的司马宗室自不待言。还有可称述的西晋宗室司马彪,著有《庄子注》、《九州春秋》、《续汉书》,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参与正史编著的著名史学家之一。受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青睐的道教茅山一代宗师司马承帧也是司马故里安乐寨人。从有据可查的晚清以来跌宕不定的百余年间,村子就出了不少知名人物。诸如杨碾,虽一生仕途不佳,但在历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黄埔军校教官牛文代,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的参谋长杨秉彝,晋豫边区参议员王文俭等军政要员更是显赫一时。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王崇道(王院士的十一叔)、王乃大等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党的中高级干部。另外清初至民国时期考中贡生、举人、秀才和大学生30人之多,不出30里之地还有韩愈、杜甫、李商隐等,难怪国内一著名学者参观司马故里后不无感慨地说,这里确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愧是块风水宝地。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这里便是英雄豪杰汇集之所,人才济济之地。   

    全国著名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参事王梦恕也诞生于此。这仅几百户人家的中原小村寨走出了大学教授和教授级高工就达30人之多,仅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该村就考中30多名大学生。目前从安乐寨里就走出了一名院士和一名中外著名的经济学家王梦奎。王梦奎与王梦恕同祖同源,属堂兄堂弟,系原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委员,现任国家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正部级干部、高级顾问。这是安乐寨学风甚严、崇文之习日盛,是沉淀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之精华滋养的结果,还是真如传说此地藏风得水、得天独厚吗?关于安乐寨的民间传说很多,由于人们很难透过厚重的历史而洞察到真相于是便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但这诞生过许多著名人物的安乐寨一直是温县的一个热门活题,安乐寨现今的一位院士、一位正部级经济政治学家更是一个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


王氏家族


    在王梦恕院士的家里,至今还收藏着一块烫金墨漆的大匾字帖,上书“德被桑梓”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行锋勾笔,刀削斧劈,显然是出自名家之手。虽年深日久无从考证,但那黑漆不知历经多少载日月,如看不透的深潭,直通那久远的历史,那闪烁的烫金却愈发光彩夺目,或蒙祖先“荫德”,或王家世代以“德”服人,以“德”做人,以“德”维人,当年王氏先人就以德为人而饮誉乡里,而今土氏的后人也传承了祖先之德。   

    王梦恕院士的爷爷——王文郁就是每同默诵一遍“德被桑伴”四字长大的。在爷爷的记忆里,爷爷的父亲王德敏便是以盛“德”而信服于乡里,身为安乐寨当家人的王德敏,当然知道做人当立德的道理,并立家训:王氏子孙当以德而立于世。   

    据民国年间的《温县志稿》和王梦恕祖茔碑文记载,祖父王文郁在清朝宣统三年考中岁贡,是当年有名的才子。当时是:王家家丰殷厚,厚德载物,王家人为人豁达豪爽,才高德馨,一时间安乐寨王家大院“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而王文郁的足迹访遍了中原大地的名家博士。恰逢大清帝国国运衰退,中华民族国难当头,列强铁骑踏破久闭的铜关铁锁,在中华大地横行无忌,包裹着文明的糖衣,放纵着野蛮的兽性,那用血泪写就的中国近代屈辱史在中原志士的慷慨悲歌里相互诉说,那一腔爱国的热情化作行行血泪,点燃了中原人那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冲天豪气。王文郁沉浸在“山河破碎”的悲痛中,常感中华子孙命运之凋零,于是与常相往来的志士踏上了拯救危亡民族的报国之路,在追随中华革命之父,“东方华盛顿”孙中山先生南征北战的日子里,王文郁以其德厚、才高、智慧而深得中山先生信任,中山先生任大总统时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实为总统智囊团高级顾问,因其功高勋大,荣获二等大绶带和勋章一枚。   

    是年,消息从南京传回偏隅的安乐寨,温县再次哗然,英雄辈出的司马故里又一次受中原大地瞩目。不久王文郁受中山先生之重托从广州骑骏马而往北京时,不幸坠落马鞍,中风偏瘫,从此告老回乡,解甲归田,所作的他是培养王家后人的重任。   

    王文郁生有二子,二子王崇和——就是王梦恕院士的父亲,身性善良,为人谦和,资质聪慧,更常记家训“为人先立德”,大有儒雅之风,身上明显烙着安乐寨王氏人身上的印记,因此也深得王文郁之喜爱,不仅言传身教,而且王崇和耳濡目染从父亲王文郁身上学得做一位堂堂七尺男儿之风范,更兼得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染的同时,也接受了新思想的启蒙。   

    当时中国军阀混战,江河日下,举国一片衰落,更有狼子野心者,虎视眈眈,吞我中华之心昭然若揭,痛心疾首的王文郁决定送爱子王崇和远渡重洋,到法国去求得济世救国的道路。然而远在天津学习法语的王崇和正放眼海外准备搏击长空、“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却收到母亲病危的电报。   

    一边是国难,一边是家愁,一边是国家危亡匹夫们当以忠诚报效,一边是慈母命悬于游丝,为人子当尽孝道,王崇和——一个受书香熏陶的中原士子艰难的抉择,最后选定回家看望母亲后再奔赴天津以便远渡重洋,但等诀别了母亲,再度重返天津时,留法的巨轮已驶向了浩瀚的太平洋,这也成为祖父王文郁心里永远的痛。   

    没有搭上历史老人开出留洋巨轮的王崇和回到温县后与当地名家之女孙玉清成婚,在王梦恕院士的记忆里年轻时的母亲不仅长得俊美,而且十分贤惠,心灵手巧,飞针走线更是做得一手好针线活,邻居常常有求必应,母亲因此也深得公婆姑嫂的喜爱。最曾让其心动的莫过于朱德那篇《回忆我的母亲》,王梦恕院士告诉我:那里描写的家庭正是我家当时的景况,而我的母亲也正是那样一位慈爱的母亲。   

    是的,喝黄河水长大的女子最具有东方女性的贤德,这也正是中华母亲相似之处所在。当时,国家在列强的欺凌之下毫无自主与尊严可言,但从小就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熏染,祖居之地曾诞生过儒家大师子夏的王崇和虽没能随同那一批担当救国重任的有志之士去法国,但报国之心在山河破碎之时更加强烈。   

    目睹中华之衰弱工业文明的落后,王崇和凭借曾学习法文之优势被考录到法国人所修的陇海铁路任职,决心学习工业管理,以备国家急时之所需。王家的家训便要家族男儿胸怀国家,志在四方,做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之才。源于王家祖辈的严格家风,才有王梦恕日后那一腔报国的热忱,才造就了这位地下工程建设领域里的一代大师。


多味人生

 

    1937年7月7日,日寇以极端无耻的借口,冒天下人的唾骂,不顾一切良知的责备与国际舆论的反对,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侵华战争。一时间,中华大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中华民族陷入了深深的苦难。就在日寇侵华气焰最为嚣张的1938年,王梦恕来到了这个世界。适时战火也燃到了豫中平原,整个国家千疮百孔,人们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国难中降生的王梦恕虽然家庭殷实,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王家人一方面支援国家抵抗日寇,一方面刘穷人仗义疏财,而此时的王崇和已供职于陇海铁路。   

    王崇和、孙玉洁夫妇育有四女二男,王梦恕排行老四,在子孙里属“梦”字辈,当时满腹诗书的王文郁老人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恕”字,意在为人要“严于责己,宽于恕人”,在论语里有一句是书圣孔子对恕的注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爷爷希望孙儿要一言而行终生者也。   

    对于童年王梦恕记忆里唯存有那隆隆的火车声和冰冷、潮湿、臭气熏天的闷罐子车皮,吃在火车上,睡在火车上,一直以车为家,流动在铁路沿线生活、上学。由于调车的原因,放学回来的他经常满车站的跑,找那个流动的钢罐的家。   

    在流动奔波的过程中,王家经几代人勤俭节省下来的家产一再遗失,到后来,本是一个湟湟大家族也杂然于难民之中成了苦难中国最常见的贫民。耕读传家的王氏家族却在逃难的过程中怎么也不肯丢弃一箱由王文郁精心挑选下来的书籍,这些书里有《资治通鉴》、《康熙字典》、《石头记》、《两游记》等整套的线装古书,也有许多法文字典之类的外文和科技书。这些书便是王梦恕姐弟在流动的家、流动的学校里的课本,对他的启蒙与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时被付之一炬。   

    深得河南才子王文郁国学真传又受先进思想教育的王崇和始终不敢忘记祖宗的训导和安乐寨那男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与抱负,然而战争年代流离失所,此时一腔报国热情的王崇和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当时家中唯一的一个男孩儿——王梦恕身上。王崇和常对王梦恕说:“我们王家世代都有德才兼备者而让王家声名远播,而我只上了法文学校,适值家危国难而荒废学业,有辱王家名声,这一生唯感欣慰的是,还有德,王家人希望你长大后成为一名有德有才的人,看中华今日之惨状,振兴家国就看你们了。”   

    王崇和这位壮志未酬的饱学之士在颠簸的火车上;昏黄的油灯下;住敌夷的隆隆炮声中;在自恃有现代工业文明武装的外国人对华人的白眼与谩骂里,对这位未来的中华栋梁进行了启蒙教育。王文郁曾一再写来家书对王崇和蜕:“王家之振兴全在梦恕一代,中华之崛起全在梦恕一代,再乱也不能耽误其学业,切记,切记!”   

    那教育是从平心静气的毛笔书法开始的,是从“人之初、性本善”,是以德为馨的中华传统美德开始的,是从中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名著开始的,也是从西方文明的算术、历史、生物开始的,王家的家学渊源可谓其流长。王家子孙,不仅个个钟毓灵秀、天资聪慧而且才华横溢,经济学家王梦奎与本文主人公王梦恕同样文笔秀美,辞章流畅,其著作、其散文随笔乃具文学大家之风采,大约正是受祖辈传统文化教育之深所致吧。   

    这样的教育更是以“德”为先,在王梦恕院士眼里父亲之德仍如一座巍巍的大山,至今仍需要仰视。在日寇铁骑践踏华夏大地的时候这个陇海铁路的检票员以其绵薄之力帮助那需要帮助的贫苦大众,更以其自身的一言一行教育着自己的子女。   

    当时的火车分为一等、二等、三等车厢,一等是留给洋人、权贵,二等是留给有钱买车票的公职人员,三等就是闷罐子车,是那些没有钱的穷人挤的地方,尽管如此还有人买不起车票。王崇和喜爱聪明好动的王梦恕,上班时也常常带他在身边。有一次王梦恕见父亲将没有车票的三等车厢里的穷人叫到了二等车厢里去补票,嘴里说要其等候补票,等查了一圈票回来,有座的二等车厢也坐满了等补票的穷人,但王崇和却视而不见。事后王崇和对不解的王梦恕说:有钱人能挤在三等车厢里去吗?他们是没有钱的人啊,要是把他们赶下车去他们又能怎么办?这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我们能帮助一些穷人就帮助他们吧!   

    还有一次,父亲下班回家之际与王梦恕见街头一汉子用大棒自戕其身,大棒所到之处,肌肉红紫,王崇和问其故,壮汉回答:日本人侵占我东三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兽行让人发指,而今,国破家亡,我流落于此,身无分文,无法果腹,唯有强健身板一俱,望其过往行人舍口饭吃。王崇和听后,心如刀绞,吩咐小梦恕把家里蒸的窝窝头拿来,那可是一家人的一日之餐呐,于当时可珍贵无比,虽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不能换,但王崇和仍慷慨与之,并赠言:如今国家有难,你既然身强力壮何不从军,保家卫国,还我河山?壮汉手捧干粮热泪盈眶:我这便去寻抗日队伍。  

    这一幕幕“山河破碎家何在”的悲剧不仅是父亲为儿子作为“德”言传身教的典例,也是爱国教育的最好教材。目睹了列强跋扈与专横,深切感受了国人深重的苦难,振国兴邦的志向从此便烙在小王梦恕的心里。   

 

苦难的岁月
 

    如果说童年的王梦恕虽然身处乱世,居无定所,但相比与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也是幸运的,至少那时他还有父母在身边,还有姐妹团聚,还能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一日三餐虽粗茶淡饭但至少可以果腹充饥,但随着日寇的大举全面进攻,中国人民的苦难再一次加深,身为四万万人民的一分子,王家也不能幸免。

    作为中原大地,日本人深知其战略意义,便投入大量兵力志在必得,晋、察、冀、豫便成为中日大战之中心,陇海一线更是至关生死的命脉,陇海铁路便是中国军队与倭寇争夺的战场。你来我往,陇海线炸了修,修了毁,到最后全线瘫痪,王梦恕只得随同父母举家西迁到了三门峡。

    王崇和开始在宝鸡——三门峡一线工作。   

    那时他当了一个小站的站长,一天接到情报日本鬼子来大扫荡。当时站上聚集了众多逃难的群众,还有车站的员工。为了掩护群众的安全撤离,保护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王崇和挺身而出,以中原汉子特有的果敢与冷静组织群众的撤离工作。当然此时他也未曾忘记保护家人,将王梦恕母子、姐姐也送上了逃难的列车。这位责任感十分强烈的汉子深知一位站长的责任重大,小站虽小仍有列车来往,一旦发生事故那么又有多少苦难的同胞万劫不复,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准都知道落人日本鬼子的手里将与堕入地狱无疑,但他仍不顾家人血泪的哀求与同事的苦劝,毅然留了下来,如一尊雕塑一样手持信号旗、信号灯威风凛凛地站在站台上。

    如狼似虎的日本鬼子赶到空空如也的站台,见仅有王崇和一人便气急败坏,见其凛然的神情惊讶之余以为是我抗日将领,便对其毒打与折磨。后获知,王崇和的确只是一个站长后,才保全了性命。   

    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需要征用大量的民工以及有技术的人员,对王崇和这样一名经验丰富的车站站长自然是用得着的,随后鬼子要求王崇和为其卖命。   

    对日本人恨不得“饥餐其肉,渴饮其血”的王崇和又怎会作残害同胞的帮凶呢?在一次日本人放松戒备的时候他乘饥逃脱,在荒山野岭里风餐露宿止了近半个月,饥时食野果、靠乞讨,渴时饮路边沟水,终于逃出了敌占区,到了宝鸡市与家人团聚。   

    当一脸菜色,衣衫褴烂的王崇和出现在宝鸡火车站时,王家母子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期待、惊奇、激动五味杂陈的感情中相拥而泣,从鬼子手里逃脱,这不就是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吗?   

    到了宝鸡报到的王崇和重新分配了工作,继续着一名铁路职工平凡的生活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并在宝鸡找了一套小小的住房。而此时王梦恕的一个妹妹与唯一的弟弟也出生了,王家的生活如同当时的祖国在艰难中痛苦的跋涉。   

    宝鸡,自古秦关第一镇,南接秦岭,是进川第一要道,北邻甘肃,当年被喻为五代之下第一人的诸葛武侯六出祁山皆被司马懿誓死挡在宝鸡之外,因宝鸡是中原门户之故,其战略意义非同寻常。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我地下党活动十分频繁,革命圣地延安的消息通过这里传向全国,秦岭游击队的供给通过这里中转,更有土匪强盗在此接头、绑票、打家劫舍,袍哥、地痞横行乡里欺压百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也集中于此,因而国民党对宝鸡这块战略要地格外看重,也派了重兵把守。兵匪一家,一时间宝鸡城内疑影重重,青天白日里常有人横尸街头,月黑风高夜常听得冷枪骤响、短兵相接。   

    王梦恕从小听过《三侠五义》等评书,看过《大八义》等传统武侠小说,影响至深,非常敬佩那些铁骨铮铮、威武不屈、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的化身、民意的代表——侠士,小说里讲到在云雾缥缈的蜀山有修得千年不死之身、能呼风唤雨、御剑飞驰的高人,信以为真,与邻居的两个孩子热烈讨论之余,便有结伴仿效美猴王孙悟空,到峨嵋山寻师学艺的举动,终彼家人发现挨得一顿好训斥,后来才将这想法埋藏在心里。从小梦想成为大侠腾云驾雾周游世界的王梦恕,想着救人危难于千里之外,取恶人之首级于无形之中,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怎么也没有想到去当一名科学家,因为在那时的中国不讲科学,也没有科学。   

    当时王家在宝鸡的居所毗邻电影院,那儿有一座国民党的兵营,而紧挨着的又是一家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兵痞们常在此调戏良家妇女、掠夺来往行人财物,“救命”之声不绝于耳;特务机关内常在夜半三更听得那撕心裂肺的惨叫声,让人毛骨悚然。看见官兵或是特务穷凶极恶的抓人,在王梦恕孩提时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父亲此时也常在外地工作,母亲孙玉洁带着六个孩子就成天睁着一双双惊恐的大眼睛,生活在这白色的恐怖里。   

    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   

    那是一个漆黑寒冷的夜,母亲早早的给孩子们作了晚饭洗漱后便将他们安置上床,猛听得一阵枪声和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向住所传来,母亲大惊,忙将儿女护在怀下,屏息宁气不敢吭声。   

    等一切归于平静时,孩子们才从母亲怀里爬出,然而母亲却并没像平时那样安慰孩子们,却是一动不动半蹲在炕上保持着护孩子们的动作,王梦恕壮着胆子叫了两声:“——妈!——妈!”而母亲仍一声不吭。   

    大姐下了床,点燃灯,只见母亲目光呆滞,表情僵直,大姐又拽着母亲的胳膊使劲地想摇醒母亲,过了好久母亲才惊恐地叫了起来:不要伤害我的孩子!不要伤害我的孩子们!!!然后又把孩子们紧紧地捂在怀里。

    原来由于父亲不在身边,长期生活在恐怖之中的母亲那紧绷的神经在今晚这场突然的事件中拉断了——母亲成了一名精神病患者。   

    这让原本在风雨中飘摇的王家雪上加霜!   

    一生命运坎坷的王梦恕从小的经历就如此曲折离奇,其故事也如那高亢的河南梆子戏一样婉转崎岖,一咏三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这位科学家练就了更加坚毅的性格,也铸就了在地下工程领域那辉煌的成就。   


血浓于水
 

    人生一世最不能选择的便是血缘,而人世间最宝贵的也正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又特别是经历血与火的淬炼与洗礼,这样的感情比金子还珍贵!   

    在安乐寨,王家世代都是大族,当年爷爷行动处于不便之际一人能把一个几十号人的大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父子相亲,兄弟无隙、夫妻相敬、妯娌和睦,那是怎么样的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呀!家庭团结和睦,兄弟姐妹如同手是这正是王家的家风,在战火纷飞、苦难深重的年月,这样的感情更强坚固,这样的美德更加绚丽如花!   

    母亲精神分裂后,大姐自然担当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大姐一生的命运也如黄连一般苦涩。抗战时期,一家四处逃难,大姐经常是被随手丢在那一节火车上便无人照料,营养不良加上长期的蜷缩在闷罐车的角落,大姐落下了驼背的残疾!   

    而现在照顾母亲与五个弟妹的任务又要落在这位不过16岁的少女身上。父亲离家前与孩子们抱头痛哭,但一家的生计来源还得靠这位铁路小职员的微薄收入,这位坚强的残疾少女勇敢地说:爸爸,你放心工作吧!妈妈和弟弟妹妹我能照顾好!   

    此时家里生活到了最低谷,一家的生计、母亲求医问药的花销、大姐体质很差,时常也有病痛,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大姐那张本属青春少女的脸显得比成人更加苍白成熟。特殊的岁月,使本就天资聪慧的大姐在拮据的生活中也能想出不少的点子来维系这个家庭。   

    大姐常买来大瓶酱油拌在粗糙的饭食里,要弟妹们无论多么难吃都要吃下去,有时还带着弟妹们到田野里挖野菜充当干粮。她告诉弟妹们,再艰难的岁月也要顽强地活下去。大姐还秉承母亲的心灵手巧,学会了针线活,常将弟妹的衣服补了又补,改了又改,补丁上摞补丁。一家人就这样艰难地生活着。   

    那时整个国民生产都处于停顿状态,学校早已无法上课,但大姐仍不忘父亲的教诲:再乱也要学习。除自己温习功课之外还教弟妹们读书识字。   

    1948年的冬天,那是王梦恕记忆里最寒冷最漫长的一个冬天,那四壁透风的小屋和单薄的棉衣几乎让王家人无法抵御严冬,晚上总是紧紧挤在一起。有一段时间了,王家母子常存深夜被一向聪明乖巧的二姐的长时间咳嗽声惊醒,近日甚至还咳出血来,眼见着二姐那俏丽红润的脸庞渐渐变得苍白直至蜡黄。一向坚强果断的大姐存这样的事情面前也束手无策了,只得通知父亲回家。   

    父亲行色匆匆地回到了宝鸡,一见二女儿那气色便知病得不轻,送到医院诊断结果是:肺结核!!!   

    在那时,结核病听起来比现在的癌症更加令人惊骇,医生告诉父亲,这孩子体质本来就差,而这病到了今天非一日之寒,再说适逢战乱,各种药也找不到,即便找到了像你们这样的家庭也不一定能用得起。言外之意二姐已无法救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走向生命的尽头。   

    痛心疾首的父亲抱着女儿整日茶饭不思,一家人常常相伴无语,以泪洗面。乌云以压顶之势笼罩着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大姐成天自责:爸爸,女儿不孝,没能照顾好妹妹!   
    一天,父亲十分兴奋地跑回家抱起二姐:闺女,这回你可有救了。原来父亲打听到一个偏方,说用黄连树根熬瓷器粉服用后可以治结核病。   

    小梦恕一听,一向疼爱自己的二姐有救了如获至宝,并自告奋勇去挖黄连树根,他在寒冬时节光着脚丫跑遍了宝鸡郊外的河川沟岭,终于在好心人的指引下找到了一棵黄连树,结结实实地挖了一捆,虽然那捆树根压得他肩痛背酸,但他仍十分兴奋的扛回家。父亲已磨好瓷粉,红红的火舌头舔着药罐,一家人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就连母亲此时也精神好了起来。   

    药熬好后,父亲端到了二姐的面前,当浓浓的苦味飘在二姐的鼻子前,她紧紧的皱起眉头,不敢喝。父亲说:弟弟跑了一天,你看脚上全是冰冻的伤口还渗血呢,你不喝对得起弟弟吗?喝了它你才能好!   

    望着一家人关切期盼的眼神,二姐强忍着喝了下去。   

    可是到了第二天,二姐眼神竟然暗淡了,命悬一线,父亲这下才知道酿下了大错,急病乱投医反而误了女儿的性命!几天来粒米未进的二姐第一次开口说想吃醋渣糕,王梦恕飞怏跑出门去,跑了数十家店铺,终于买回了二姐想吃的醋渣糕,他打开家门兴奋地喊着:“二姐,我买回来了!”父亲却一把把王梦恕拉过来紧紧搂在怀里,心里被巨大的悲伤和恐惧占满了,“梦恕,别吵,你二姐睡着了!”作为父亲他眼睁睁地看着二女儿咽下最后一口气而无能为力。二姐就这样走了,带着未吃上醋渣糕的遗憾离开了这个悲苦的人间。王梦恕至今想到二姐仍悔恨不已,为什么不跑快点呢?要是能跑得再快一点,就能满是她最后的心愿了!   

    或许是母性天然的伟大能感动天地,母亲这几日也恢复如常人,见到女儿性命堪忧这位苦命的母亲跑出门去一家一户恳请邻居发发慈悲借些钱来救女儿性命,然而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很艰难,自家都顾不上了,哪还有能力借钱给她的女儿治病。   

    等披头散发的母亲回到那小屋时,等待她的是二女儿那具苍白冰凉的躯体!这位饱经苦难命运多舛的母亲精神再次遭到重创,她拼命地拍打着父亲的头,要父亲还她的女儿。   
    活着的人哪怕生活再艰难也要继续活着,父亲带着愧疚、不安、深深担忧的心情离开了这个残破的家,他还得上班。临行时一再告诫大姐:你失去了二妹,再也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在其他的弟妹中发生。末了对瘦骨嶙峋尚不是十岁的王梦恕说:二姐离开了,三姐只大你一岁,许多家务活压在她身上,你现在是家里最大的一个男人,一定要听大姐、三姐的话,照看好这个家,照看好妈妈和弟弟妹妹。   

    特殊的年代与特殊的经历早早地就把王梦恕推向了生活的前台,一连串的打击和父亲的话语让小王梦恕第一次感觉到了作为王家男子汉应担当的重任。苦难的生活,也锤炼了王梦恕那钢铁般的意志,使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百折不挠。   

    二姐的去世让母亲的神志更加模糊了,唯记得无情的世道在女儿生命垂危之时也不肯投去怜悯的一瞥,让她这位无助的母亲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骨肉随雨打风飘去。她痛恨这个黑暗的社会,成天就在大街上谩骂,要别人还她的女儿。   

    对这个在生活重压下,失去了女儿癫狂了的女人的谩骂,不少人哀叹落泪,但是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作为一个铁路家庭,一个没有男人庇护的家庭就像一棵无遮无掩在寒风里摇曳的小树,总会遭受别人的欺负。   

    有一天,王梦恕竟然见到母亲血流满脸地回到家,显然是被人打伤了。小梦恕被惊呆了——这些可恶的人竟连一个患病、不能保护自己的人都能下此毒手,他扑到“疯娘”的怀里失声痛哭!父亲的话再次响在耳边:二姐离开了,你现在是家里最大的一个男人,一定要听大姐的话,照看好这个家,照看好妈妈和弟弟妹妹。   

    “我要保护我的家,我要保护我的母亲。”这个受尽欺凌的王家小男子汉怒火冲天,旋即冲到厨房操起一把菜刀就要冲出门去拼命,大姐与弟妹们死死地拽住他:你这是找谁拼命呀?!你知道是谁打了咱妈吗?!我不能让你出去,我答应了爸爸,不能让你们再有什么闪失!   

    在一家的哭泣中这位冲动的小男子汉那举着菜刀的手终于垂了下来。此后他的腰间就别着一把尺余长的磨得锋利的钉子,他要用这短短的武器保护这个弱不禁风的家,保护为这个家呕心沥血以至于精神崩溃的疯娘,保护他那体弱多病带有残疾的姐姐,保护他那还十分弱小的弟弟妹妹!   

    他的手里还多了一把弹弓,常将那嘲笑、欺负他家的人窗玻璃打得粉碎!谁曾想这位曾家道殷实、受过良好启蒙的少年竟然被生活压抑得性格如此叛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啊,任何一个成功者所经历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甚至是一条血与泪铺就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并非一定就是在攀登科学时才开始的;也许这样的苦难经历会伴其一生,也唯有其苦难才更能炼就其坚韧的品格,才能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成功的顶点,也唯有其这样的苦难才让他们更加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幸福,才更能理解一个弱者的卑微与他们生活的艰辛,也唯有其这样的苦难才能让他们知道成功的美酒更加香醇!   

    现在你若是到古都洛阳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基地院内去打听王梦恕院士,无论是站岗的门卫,还是清扫大街的工人,都会赞扬他高风亮节的品格和善良的心灵,他常常把家里的衣物捐赠给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因为他从贫困与苦难中走过,因为他受到父亲熏陶及王家祖辈“以德为尚”的教诲。   

    王梦恕这位温县之子正是从苦难中踏上了攀登科学高峰之路。

    连载中……

 

 

 
   更多相关
    郑强:将浙大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就
    媒体盘点中央领导人后代 李小琳
    容柏生:在攀登新高度中成就卓尔
    A股公司独董牛人榜
    林绍良:从油店学徒到华人首富
    李敖:快乐的反叛者
    罗征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风水
    维珍创始人:商业本质应是为人类
    莫道明:我是一个“自恋狂”
    双雄:两个黄冈书生的巅峰之旅
   特别推荐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特别策划·专题报道
· 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
·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
· 禹晋永: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存“忽
· 解密“淘宝式”经典骗局:以假乱真 会
· 苏芩:33岁剩女十年悲催相亲史
·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行动
· A股上市家族企业TOP100:新希望三一比
· 神秘富豪张志熔发家史:国企高管带来巨
· 十年来那些被资本“逼宫”挤走的企业创
· 罗援:只要是中共在执政 美国就不会放
   热点人物
· 方润华:滋润大地兴中华
· 李元发:走进京郊“台湾农场”
· 刘宇新:已是宇内换新天
· 曾宪梓: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 郑传烈:工业报国为己任 艺德双馨成世
· 韩洪亮:传承东方文化 建设文化东方
· 许远明:冲破国企脱困冰河
· 李嘉诚:华人首富一生的前前后后
· 陈丽华:企业家的仁爱风范和生命本色
· 施永青:无为而治 成就霸业
   推荐人物
· 林春蓝:解读天下第一经卷
· 李国平:飞翔的光电神鹰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硬汉李幼斌的“另一半” ——史兰芽
· 杨钊:做慈善要让人知道
· 林峰:从电视转战电影是眼前的高峰
· 熊乃瑾:女人的媚是让人幻想的
· 俏江南失色:家族餐饮企业的困境
· 钟庆明:冠军心 力臻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资料,敬请注明: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并署上文章作者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合法者所有。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本站,将尽快处理!
本站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关于本站 | 分支机构 | 投稿须知 | 代写文章 | 加盟合作 | 书籍出版 |
联系电话:015102060385 投诉:013802424218  电子邮箱:chinarwzj@126.com QQ:865676504
中国人物传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5 Chinarw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31299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源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