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重庆 | 申请地方频道
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感动中国 | 人民公仆 | 人物访谈 | 社会名流 | 企业领袖 | 商界精英 | 地产骄子 | 海外赤子 | 艺苑奇葩
教坛名师 | 巾帼风采 | 律师在线 | 杏林名医 | 创业之星 | 时尚风云 | 明星专栏 | 专家学者 | 个人传记
本站新闻 | 专题报道 | 理事单位 | 作家专栏 | 家族史话 | 国学天空 | 企业文化 | 畅游天下 | 健康保健
  当前位置: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 人民公仆 > 正文
海玉琛:科尔沁大地的丰碑
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李敏  2011年05月11日 14:13

 一.生物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2.遗传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价值

1.物种多样性的价值

2.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价值

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

三.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1.自然灾害

2.人为的破坏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签定相关的国际条约

2.就地保护

3. 迁地保护

4.建立基因库

5.制定法规和政策

6.加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7. 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社团作用

五.公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这是一个外来词汇,它是英文“生物”(Biology)和“多样性”(Diversity)两词的组合。尽管生物的多样性,是早已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是,“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概念进入科学领域,还是不久前的事情,可以说,“生物多样性”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为,我国1979年版的《辞海》、198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1991年出版的世界权威工具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中文版及其增补卷)中,都找不到这个词。而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已是国内外最为流行的一个词汇了。这至少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

    46亿年前形成的这颗小小寰球——地球,是没有生物的。直到35亿年前,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最简单的生命。然后,所有生物,包括我们人种在内,与地球一起,经过漫长的进化、演变,才发展到如今这样千姿万态、瑰丽多彩、光怪陆离、具有独特个性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使空旷寂寥宇宙中的这颗小星,变得美丽而充满生机。

    学者们公认“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籍以生存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说:“生物多样性” 这个词,涵盖着既有基本的、也有微观的、还有宏观的三个不同层次,即“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人们至今也没有弄清楚,地球的生物圈内,到底生存有多少种类的生物。学者们估计不一,出入很大,由500万种~1亿种不等;但是,现在人们已经发现、记录、并能够确定的只有200万种左右,大量存在着的生物物种,人类 甚至还一无所知!

    在地球历史的长河中,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不断发生着。既有老的生物物种的灭绝,也有新的生物物种的产生,这原本是自然界的规律,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部分,并不需要人类去拯救、去保护!只是在过去,大约每100年才会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每27年才有一个植物物种灭绝。

    可是现在哩?地球上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异常惊人!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2004年的报告曾提出警告说:当前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相当于史前恐龙的大灭绝时期。大约每小时有1~3个物种灭绝,每年就有1万~2万个物种消失,这一速度是自然界物种正常衰亡规律的1000倍。地球上,一些亿万年进化而来的、“老字辈”的生物伙伴们,在被人类发现、被认知、被描述、被研究、被利用之前,就已经永久性地消亡了;而且,成千上万的物种正在步其后尘。这不仅对人类是绝大的悲哀和灾难,对大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也是无法估计的。

2.遗传多样性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在生命的繁衍过程中准确地复制自己,使每一个物种都保持着自己祖先的特征,也保持着物种之间的差异,这种上、下代基本一样、并且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的遗传密码,科学家们把它叫做“基因”(英文Gene的音译,原意是“开始”、“生殖”的意思)。基因是生物细胞内细胞核染色体DNA序列上的一个片段(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中文名为脱氧核糖核酸)。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基因,可以说,任何一个物种或任何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基因库。因为,除了孤雌生殖和一卵双生子以外,没有两个个体的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

    然而,我们现在对基因的了解还只限于少数的生物。如:1995年完成的第一个生命体——嗜血杆菌的基因测序,约含1 740个基因;2000年定序出果蝇约有13 061个基因;最近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出大约30 000~35 000万个人类基因。全球每年投入数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来进行基因的研究。决定着生物体性状的基因,是如此的多样、如此的浩繁、如此的精致、如此的无价。但是,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带走它所具有的独特基因,成为永不复还的缺失和遗憾!

3.生态系统多样性

    在地球上,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高山、海洋、湿地、荒漠、草原、草甸、森林、河流、海洋、海岸等。其中每一类又可再细分为许多类型。例如森林又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林、温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等。生态系统不一样,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也就不一样。鱼虾生活在水中,森林栖息着鸟兽,沙漠造就了骆驼,海岸滩涂上长着特有的红树林等。正是由于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才有了地球上物种和遗传(基因)的多性样。
 

二.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有直接的、间接的和潜在的使用价值。直接价值

    遍布在人类的衣食住行、药物、工业原料等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每一个角落;间接使用价值如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和调节气候、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等;而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的价值,都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物种多样性的价值

    人类离开了其它生物就无法生存。单拿吃的来说,用作食用的植物就有3000多种。其实,还有许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又鲜为人知的例子,如:  

    公元前2000多年,远在大禹治水的年代,有人看到鱼在水中用摆动尾巴游动身躯,而学会了使用桨和舵。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建筑工匠鲁班(约公元前507~444年),因受到茅草边缘有许多锋利的小齿能划破手指的启发,而创制了第一把木锯。现在装置在航天飞机机舱里、潜艇里、矿井里的气体检测仪,就是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原理研制的。鱼类眼睛的视角相当大,据此研制出了摄像机用的广角镜。专家们依据响尾蛇用热定位来确定捕捉物位置的原理,设计成功了导弹的红外线自动引导系统。北极熊的毛是高效能的吸热器,从而为设计制造防冷服及太阳能采热器提供了线索。有人仿效鼹鼠的挖掘技巧,制造出高效率的隧道挖掘机。日本三菱企业模仿蜘蛛、章鱼的形态,开发出“八足机器人”,在管道纵横交错的核电站等场地,可以前后左右自由地移动,进行维修。飞机在高速飞行时,机翼会发生有害的震动而突然断裂,造成空难;但是,为什么蜻蜓那么薄的翅膀,每秒震动30次而不断呢?研究人员终于发现,在蜻蜓的薄翅上,总有一个深色的斑点;在此斑点的启发下,就在机翼上加了一个小小的部件,从而不知保住了多少飞行员和乘客的性命!

    还有,野生生物的药用价值是众所周知的。现在,全球70%的药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植物。过去,当疟疾向人类肆虐时,是金鸡纳树(又名奎宁树)帮助人类驱赶着疟疾这个瘟神,拯救了无数生灵。麻风病曾被认为是不治的绝症,又是慢性传染病,患者毁容损肢,一向被人憎恶、嫌弃,遭受隔离、放逐、杀灭的悲惨命运。直到20世纪70 年代,人们经过了无数次的动物接种试验后,才发现“犰狳”(qiuyu),是地球上唯一可以接种麻风病菌的动物,从而使得麻风病可防、可医。现在已经制成了抗麻风病的疫苗,全球可望在21世纪初消灭人间的麻风病。犰狳,这种老鼠状的小型哺乳动物,为人类根除麻风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眼下,我们人类还面临着癌症、艾滋病等许多难题。说不准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后代,凭借未来的新技术,从一些动物或植物身上,发现能够杀死艾滋病病毒或者消灭癌症的成分而根治掉这些恶疾。

    秃鹫、海鸥、乌鸦、屎壳郎等都是志愿的地球清洁工,没有他们日以继夜、及时快速地处理地面上的腐尸粪便,那人类还能在这个臭气熏天的地球上活下去吗?

    就连那在人类眼中是“十恶不赦”的苍蝇,在自然界中也少不了它。因为有19%的开花植物是靠苍蝇传播花粉的。如果苍蝇真的从地球上全部消失,受影响的不仅仅是那些依赖苍蝇传粉的19%的开花植物,还有依靠这些植物为生的其他生物也将受到牵连,最终可能引起无法挽救的灾难性后果。1958年,我国除“四害”,曾将麻雀赶尽杀绝,不久,广大农村就“收获”了虫灾。

    还有,从古至今,无数的牛、马、骆驼、驴骡等役用动物,帮助人类劳作和运输;猕猴、家兔、小白鼠等实验动物,在为了人类的科学探索献身;一些野生动物,大到大象、白犀、麝牛、东北虎、熊猫、金丝猴,小到暹罗猫、水獭、鸭嘴兽、企鹅、贝壳;植物中有菩提树、樱花、榴莲等,都曾以“国礼”的身份,在国与国之间起着“友谊与和平使者”的作用。

    一个物种甚至也可以左右国家的经济命脉。比如缅甸的柚木、墨西哥的咖啡、马来西亚的橡胶、巴拿马的香蕉、加纳的可可、巴基斯坦的棉花等,都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支柱,如果这个物种出现问题,轻者该国经济会受到严重影响,重者可直接导致该国经济的崩溃。

    试想,这些物种,如果在人类发现、认识和利用之前就已经灭绝了,或是正在走向衰亡,人类还有当下的发展和繁荣吗?如果我们现在不对一些看来尚无利用价值的、各种各样的物种加以保护,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在什么基础上去生存、去创新、去发展呢?

    这里介绍一件真实的感人往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1年9月8日,纳粹德国用坦克、重兵将前苏联的列宁格勒团团包围起来,在被围困的900天里,活活饿死了63万人。当时,在列宁格勒,有一个国际知名的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以前苏联时期俄罗斯著名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1887~1943)的名字命名的。瓦维洛夫是世界上最先开展收集、整理植物种子的学者。他收集了来自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种子,并创立了位于列宁格勒的世界上最大的植物种子库。在被围城的900天里,有14名工作人员看守着研究所的种子库,保护这些珍贵的种子。在他们身边,这些装满种子的瓶瓶罐罐里,很多都是可以食用充饥的。但是在这14人中,竟有4人活活地饿死了,也没有一人动过一粒种子!这些可敬可佩的先贤、先烈们,在那个年代,就已经知道,在战火与饥饿中,这些植物的种子,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2.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价值

    关于遗传简单化造成严重后果及遗传多样性取得成就的例子,古今中外,俯拾即是:

    例一.4000多年前,中美洲地区的玛雅人创造出了令人称奇的高度文明,是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但是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为何衰落?一直是个难解之迷。用于解释玛雅文明衰落的理论不计其数,有人认为是地震、瘟疫等天灾;有人认为是战争;有人认为是过度开垦导致生态破坏,文明消亡;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论点认为:古代的玛雅农业,是以大量种植少数几个品种的玉米为主食,在这种作物遗传简单化品种种植的情况下,当某个地区遇到干旱或病虫灾害时,便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般地连续爆发,并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控,造成大面积的产量锐减,引发饥荒、经济停滞和社会崩溃,从而导致了玛雅文明的衰落。

    例二.早在17世纪末,马铃薯被引入爱尔兰,成为他们的主粮,使得爱尔兰的生活和经济对马铃薯产生了极大依赖性。但是,当时引进的只是马铃薯的少数几个品种,还高度感染了晚疫病菌。这个病根在爱尔兰的田间传播,毁掉了爱尔兰马铃薯的收成,酝酿了一场蔓延很广的饥荒。当时(1844年)爱尔兰的总人口是840万,却有超过100万的爱尔兰人在这场饥荒中死去,另外1/4的爱尔兰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逃荒,被迫迁往北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使得本国人口锐减,由此引发的文化和经济上的损失难以估计。而这次历史上著名的爱尔兰马铃薯饥荒,则是由于作物遗传简单化所直接引起的。

    例三.20世纪70年代末,一种高产优良品种的水稻在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被普遍推广。不幸的是, 到1986年,一场突发的水稻黄矮病在这些地区大肆施虐,使这些国家的水稻几乎大面积绝收。黄矮病的传播者是褐飞虱,褐飞虱是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虫,它有翅膀,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可以满天飞舞。把卵产在水稻的茎杆中,这是农药发挥不了神效的地方。

    当水稻黄矮病流行时,怎么解决?从理论上讲,找到一种能抗黄矮病的水稻,通过杂交,把抗病基因移植到高产水稻中就可以了。

    于是,科学家们曾竭尽全力试图在现存水稻品种中寻找一种能够救治此病的抗病基因,他们跑遍了各国的种子基因库,查询了47 000多种水稻种子,结果,两手空空、无功而返。此时,灾害在无情地蔓延,人们即将受到饥荒的威胁。

    唯一的办法,就是到世界各地的大自然中去寻找。功夫不负苦心人,农学家们终于在印度的一个荒山野谷中,发现了一棵长得像小野草般的、能抵抗黄矮病的野生稻。通过杂交,将这棵野生稻的抗病基因转移到优质的水稻之后,终于使这场特大的粮食灾难云消雾散了。

    3年后,那个印度的山谷建起了水库,荒野景观已面目全非。假若这场水稻灾难晚3年发生,或是印度那个水库早3年建成,人们还能找到这棵救命的小草吗?如果现在再发生类似的灾难,我们又到那里去寻找这样独特的基因哩?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30~),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0年秋,袁隆平带领他的学生来到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进行研究试验,并在农场附近的沼泽地里发现了一小片普通野生稻。经过仔细地观察与搜索,在野生稻中,奇迹般地发现了一株天然变异的雄性不育野生水稻,这一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打破了突破口、带来了转机。此后,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挫折,矢志不移地利用这株天然变异的雄性不育野生水稻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并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即使在大灾之年,也没有发生过大的饥荒,在缓解了我国庞大人口的巨大粮食压力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批的林地、草地开辟为农田,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的,是要感谢袁隆平。袁隆平不仅让国人告别了饥谨,他还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袁隆平一生都在做水稻这件事,而且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从国家粮食安全这条战线上来说,袁隆平是战斗英雄。他被誉为是中国的“当代神农氏”、“米神”。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将其与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一起,作为建国以来的重大成就,再次证明了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袁隆平的奉献还赢得了全世界的尊崇,赞扬他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国外媒体称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991年袁隆平就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但是,30年后,当研究者重返海南旧地时,当年发现雄性不育野生水稻的沼泽地已不见了,那个地方再也没有雄性不育的天然变异野生水稻了,就连普通野生稻也所剩无几。如果这个地方早30年被开发,沼泽地及野生水稻30年前就消失了,不知道会对袁隆平先生的研究造成多么大的影响?我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还能够像现在这样无忧无虑吗?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理解,一棵无名的小草,一个合适的野生品种,它所含的特定基因,竟然有可能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操纵着人类的生活,遗传多样性的价值,怎能用文字来计量呢!

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

    生态系统是生物物种在自然界长期存在下去的基本单元,只有把该物种生存的那个生态系统(生存环境)保护下来,才能把这个物种保护下来。

    但是目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规律还没有认识得很清楚;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能力去重新构建一个生态系统来修复或代替被破坏的生态系统。20世纪末,美国的科学家们花费了近2亿美元和9年的时间,建造了一个叫做“生物圈2号”的人造生态系统。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去,在里面呆了21个月。由于内部生态状况的急转直下而使“生物圈2号”的实验以失败告终。自此以后,人类才懂得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是在经历了几十亿年的风风雨雨后形成的,对这种异常可靠的结构,决不是简单的人工模仿再造能够完成的,只有善待和保护它,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但是,过去和现在,人们已经或正在经历着、承受着沙尘暴、旱涝、荒漠化、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由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破坏而遭受的生态灾害之苦。一些特殊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造成气候恶化、土壤侵蚀、江河泛滥等恶果,还必然会造成一些特有生物种属的濒危。如:珊瑚礁、红树林的破坏,在使岛屿或堤岸失去保护屏障的同时,也使生活在其间的大量鱼、虾、蟹、贝类等动物失去栖息场所,其中的一些特有物种必将灭绝。

    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5省遭受百年一遇的世纪大旱,河水断流,湖泊干涸,大地龟裂,农田绝收。但是,就在那方土地上,如云南牟定县,却泉水长流,安然无恙。其原因是当地人有爱护自然的传统,又得益于牟定县重视生态及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得到大自然的馈赠,确保了当地生灵,免受灾害之苦。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遭受特大级地质灾害泥石流的摧毁,举国哀悼。根据《南方周末》2001年8月12日头版头条及B9版的长篇报道,究其缘由,是“当地遭到人类半个世纪无计划的疯狂伐木,不少地方森林资源逐年锐减,生态环境被超限度破坏”、“国家测绘局曾在灾前公布过一份舟曲的航拍图,图中居多的是光秃秃的连绵山峰,而点点绿色只散见于沟坡之间”。尽管有关部门已早有警觉,并预言:“只要连日暴雨,必然灾害发生”。却没有想到,大自然竟会迫不及待地对人类进行如此无情地报复!

 

三.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对自然界所有生物的危害往往也是触目惊心的,除直接造成大量生物的死亡、破坏了灾区的生态环境及栖息地外,还使灾区特定的珍稀物种灭绝、濒危或锐减。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山洪、林火等突发性灾害;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生物入侵等渐变性灾害;以及臭氧层变化、高温、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等。

2.人为的破坏

     人类,这个地球上最年轻的物种,自从360万年前开始直立行走,直到18世纪中叶,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才繁衍到10亿人口。但自1850年以后,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越来越短, 截至2009年9月,仅仅159年的时间,世界人口已达67.77亿。迅猛增长人口的大量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地球,原本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但是由于人类的繁荣昌盛,成了地球上的绝对的优势物种,而使地球上的其它许多物种,日渐衰微、甚至灭绝。特别是在人类进入了当下的财富时代,给地球留下的可怕景象之一,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具体表现在:

    (1)栖息地丧失。这是对所有生物物种的最大威胁。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滥砍森林、盲目开垦、草原超载、城市扩张、以及不可持续的管理,等等,使生物无处安身。

    (2)大量的野生生物资源遭到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与消费,任意猎捕、过度挖掘、非法出口、食用野味的恶习,等等,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减退。

    (3)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农药、化肥、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几乎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4)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对生物的繁殖、生长季节的长度、物种分布、种群大小、病虫害暴发的频率和动物的迁移等,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得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衰退、甚至丧失。

    (5)生物入侵。通俗地说,就是外来物种通过人为的途径(贸易、运输、旅行等)“乘虚而入”,不仅“入侵并打败”当地物种,还“鸠占鹊巢”、“反客为主”,与当地物种争夺食物、强占生境、捕食本地物种等,从而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安全受到威胁,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导致生态失衡,加快原有物种灭绝的速度。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聪明的人类,在经过大自然的多次、甚至是频繁的震怒与无情的惩罚后,充分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缺失的严重后果。人类知错了,并在努力调整自身的行为,谋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积极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我国与世界各地一样,在承受着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压力和挑战的同时,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1.签定相关的国际条约

    1992年6月3日,一份牵系着地球万物生灵命运的《生物多样性公约》, 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称“地球会议”)上,由148个国家共同签署。这次会议的规模之大、级别之高,在联合国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这既说明人类已经省悟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说明生物多样性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与环境领域的中心议题。《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并将这一天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将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缔约方之一,自从1992年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至今共参加了9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和公约下所有议题的磋商和谈判。

2006年,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2010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这一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 (Biodiversity is life, Biodiversity is our life)”。目的是希望各成员国,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后果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0年在我国各地举行了“生物多样性年”的种种活动,今后,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将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2.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将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

    世界各国划出一定的范围来保护珍贵的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已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但是,国际上一般都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建立的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与“世界第一”相比,虽然晚了84年,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截止于2009年底,我国已建立了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41个,覆盖了15%的国土面积。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森林公园2067处、湿地公园18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这些自然保护地对自然保护区网络形成了较好的补充,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为一些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造成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这已经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世界上约有2400个植物园,保存着10万种以上植物的活体种质资源,相当于地球上1/3的植物物种得到了保护。

    我国现在已建有动物园230多个,植物园234座;各地还建立了数百个珍稀濒危动植物引种驯化和人工繁育基地(中心)、水族馆等,积极开展珍稀物种的迁地保护和引种驯化工作。

4.建立基因库

    英国曾斥巨资建立“千年种子库”,自1997年启动以来,已实现了保存全部的英国植物物种和全球10%的植物物种的目标。我国也有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建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于2005年动工建设,2009年11月通过了国家验收。“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成,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因为,如果在某个物种灭绝以前,能把它的种子(基因)保存下来,那么就有希望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安全的复制。

5.制定法规和政策

    截止于2010年,我国已先后制定了16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 7个行政法规以及100多个部门规章。地方政府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规章。这些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9月15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委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0-2030年)。

6.加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加强了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如“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中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项目”等,对推进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7. 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社团作用

建立和完善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增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参与能力。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五.公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为一名普通公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略尽绵薄之力呢?

    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金鉴明院士的这段话可与大家共勉:“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降低能源消耗,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可以减轻环境的压力;不食用、不购买、不采集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包括服装、家具、化妆品、装饰品等,降低生物资源的消费。不引进没有经过风险评估的外来物种,防止生物入侵。遇到非法捕猎、食用珍稀野生濒危动植物的事件,要勇于举报。进行垃圾分类,减轻环境污染。在旅游、野外活动时注意保护森林,保护草地,保护河流,从而保护了生态系统……”

 

 
   更多相关
    吴强忠:病魔压不垮的共产党员
    何炳荣:创新嘉善精神凝聚合力创
    柳传志:朱镕基当年把许多经济问
    李克强:本届政府要过紧日子
    习近平:中国人共享人生出彩梦想
    李克强:“万事民为先”
    习近平:“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
    郭庆伟:创办商会 服务赣商
    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特别推荐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特别策划·专题报道
· 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
·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
· 禹晋永: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存“忽
· 解密“淘宝式”经典骗局:以假乱真 会
· 苏芩:33岁剩女十年悲催相亲史
·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行动
· A股上市家族企业TOP100:新希望三一比
· 神秘富豪张志熔发家史:国企高管带来巨
· 十年来那些被资本“逼宫”挤走的企业创
· 罗援:只要是中共在执政 美国就不会放
   热点人物
   推荐人物
· 林春蓝:解读天下第一经卷
· 李国平:飞翔的光电神鹰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硬汉李幼斌的“另一半” ——史兰芽
· 杨钊:做慈善要让人知道
· 林峰:从电视转战电影是眼前的高峰
· 熊乃瑾:女人的媚是让人幻想的
· 俏江南失色:家族餐饮企业的困境
· 钟庆明:冠军心 力臻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资料,敬请注明: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并署上文章作者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合法者所有。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本站,将尽快处理!
本站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关于本站 | 分支机构 | 投稿须知 | 代写文章 | 加盟合作 | 书籍出版 |
联系电话:015102060385 投诉:013802424218  电子邮箱:chinarwzj@126.com QQ:865676504
中国人物传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5 Chinarw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31299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源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