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重庆 | 申请地方频道
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感动中国 | 人民公仆 | 人物访谈 | 社会名流 | 企业领袖 | 商界精英 | 地产骄子 | 海外赤子 | 艺苑奇葩
教坛名师 | 巾帼风采 | 律师在线 | 杏林名医 | 创业之星 | 时尚风云 | 明星专栏 | 专家学者 | 个人传记
本站新闻 | 专题报道 | 理事单位 | 作家专栏 | 家族史话 | 国学天空 | 企业文化 | 畅游天下 | 健康保健
  当前位置: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 人民公仆 > 正文
周玉书将军:诚勤一生,心系国防
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涂立明 任建英 黄辽  2011年05月11日 12:34

人生在世

多少人 多少事 多少记忆

蓦然回首时

尽管岁月沧桑

诚心依旧


人生在世

一生戎马

心系国防

百战不老

试问又有几人


人生在世

过去拿来回味

现在用来享受

将来再去拼搏

何等的愚昧


其实

人生在世

谁都不单为了

简单的过程

更多的是为了理想而把一生奉献给人民


人活一世

一花一草一世界

半徐风月半圆缺

岿然天地豪气之间

一份坦诚 一颗赤心 磊落光明


酌一江美酒

话一残斜阳

乘物以遨游

聚天地之精神

品万物之灵气


人生在世

千古名流无数

流芳百世怎样

任后人品说

历史公平


百战归来

千山踏遍

一个革命者在世

对人民始终一片丹心


    周玉书  湖南省攸县人,1933年8月生。少时家境贫寒,由亲戚资助到攸县一中读书。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解放军第四炮兵学校学习。历任战士、团作训股参谋、股长、炮营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军作训处副处长、处长、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83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85年任某集团军军长、军党委书记,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武警总部党委副书记,同年晋升中将。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92年12月调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诚勤一生,心系国防。如果下辈子让我选择,我还是要当军人”

—— 周玉书

    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到将军,这是许多军人无法达到的一个高度,也是职业军人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划上圆满句号的。在一个有序的组织中,他也曾在特殊的政治、社会大背景下,经历了无序的事件,那是一种阅尽人生后的一种豁达和清淡。一段段往事,一个个故事,其人生像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的红棉花,不断地绽放,不断地艳红。这个他究竟是谁?

    提起周玉书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会想到一句成语“如雷贯耳”。毕竟一个农家子弟当上共和国的将军,实在屈指可数。但是当我们走近周将军,聆听他对人生的感悟,体悟其退职后生命的厚重。我们会不经意发觉周玉书将军跟普通人一样拥有一颗质朴、真诚的心。身居高位时的周玉书将军,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以平凡人的心态与情感去对待身边一切。这也许让我们看到了颇有神奇色彩的将军,人生中平凡的另一面。退职后,英雄未老,踏遍千山,百战归来,还不忘充实自己,还心系家国。岁月沧桑,心不沧桑,这让又我们看到了其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多难的少年时代,立志报国,志愿从军,刻苦磨练,从士兵到将军。一生志在国防,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往事,都与国家安定、国防建设紧紧相连。一个时代的见证,一颗赤子之心,品人生,就当品这样的人生!


多事之秋,少年立志


在我看来,你那几年书没白读。今后靠你自己努力了!望孝敬母亲,代养好弟妹,忠厚做人,老实做事。

——父亲遗言(一九五二年五月十八日 )

    动荡的年代,注定骚动不安,注定颠沛流离。父亲早年英逝,红白喜事一起办,而后从军志走四方。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波涛汹涌的一生。自古英雄多磨难,似乎这是自古以来的定律,而正是这种成长中的磨难,锻造了周玉书厚重的生命,从而成就了周玉书的一生。

    少年时的所见所闻,忧伤而失落,小时候看到中国劳苦人民被欺压,在父亲的影响下奋发图强;亲身经历日寇的入侵,残忍惨痛,从而埋下了从军保家卫国的种子;新中国解放后,所处的一些人和经历的一些事更坚定了周玉书“志在国防”的理想。为民为国无私奉献,是他一生的写照。生命就像一条长河,从泉水到细流,从细流集成小溪,从小溪汇成江河,然后江河奔向大海。生命的艰难曲折正像大海的形成,其波澜壮阔背后,正是点滴的积累,还有那昼夜不息的奔流。现实的一幕幕,生命长河的点点滴滴,这一切都是周玉书心中深深的记忆。

    记忆从周玉书六岁那年起。

    1936年,攸县,国民党在抓壮丁。周玉书父亲周志学这一年34岁,正直当打之年,兄弟三人必当一人。周志学十四岁就以织布为业,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个家庭不能少了他。这样周志学一边要努力织布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一边还要东藏西躲逃抓壮丁,天天胆战心惊。七月,风声更紧,周玉书父亲正在病中,不能外出躲藏,那天下午,当地副保长周谷生率乡警数人把周玉书家前后门一堵,把周玉书父亲一绑,押着就走,因他父亲有病走不动,就强迫左右邻居两个正在干农活的农民,用竹椅把他父亲押抬到夏泉乡公所。

    当时,周玉书吓得大哭了起来,他母亲也吓得说不出话来。等这些人都走了,几个人商量,求保长放出他重病的父亲。筹集了钱,买了礼品:一个猪肚、两斤猪肉、一只母鸡和一块银元。由大人把礼品和钱送到当时的保长周鹏文家门口,大人不敢进保长家,就要6岁的周玉书去见保长太太,说“我是周志学的儿子,请保长帮忙把病重的父亲放出来”,周玉书刚进门,就被一条大黑狗狂吠,吓得他跌在石门坎上,右膝盖碰了一个大伤口,出血不止,保长太太出门一看,问周玉书干什么,周玉书只说了个:“我是周志学的儿子……”就晕过去了。等周玉书醒来,就看到了右膝盖上用破布包扎的伤口,这个伤口给他留下了一个永久的伤疤。

    五天后,周玉书父亲从乡公所放了出来,病重的周志学更加衰弱。当他父亲回到家时,全家都大哭了起来,儿童时代的周玉书,就在这些永留的惨象记忆下,初尝了压迫、剥削的滋味。以后,周玉书的父亲教育他:“因为我们没有读书,所以受人欺压,所以你要好好读书,为永不受苦、不受欺压而争取做光明正大的有为之人。”

    这个伤疤成为周玉书永恒的记忆。那一年他只有六岁。

    周玉书的父亲放出来后,为了躲避下一次抓壮丁,1940年周玉书全家搬到了衡山县的小集新街,那时周玉书上小学三年级。一个大雨的下午,周玉书放学回家,不幸将他父亲赠送的小方形铜墨盒丢失了。这个墨盒上面刻有“自力更生”四个字。送这墨盒的当时,父亲就告诉他:“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要凭自己的努力生存在世上,自己要努力读书,提高本领,能有作为的站立在世上”。墨盒突然丢失了,吓得周玉书不敢出声,但晚上在家写字时还是被他父亲发现了,问墨盒哪去了,周玉书如实回答,父亲很生气,说周玉书不珍惜学习用品,丢了墨盒,可以再买,但丢了“自力更生”就买不回了,这是绝不能丢的。

    这是周玉书人生中的两个重要的序曲,这些印象,令他终生难忘,这也从中体现出其父亲从小教育他立志成材的一片苦心。

    在经历了幼年时伤疤的沉痛后,紧跟着日本侵华。这段经历更让周玉书痛下决心,坚定了长大后从军的志向。

    时间来到1944年秋,日本占领衡山攸县县城,经常在衡攸间流动,途径离周玉书家五华里的小集(周玉书家在1943年又搬回了老家金坑),当时,小集每逢二、六、九是墟集,常有人正当集上人多物多时从中捣乱,大喊鬼子来了,吓得赶集的人仓惶弃物而逃,让坏人发了洋财。

    一天早晨,“报鬼子来了”的信号敲锣员把锣敲得急响,说鬼子朝金坑方向来了一、二百人,听见锣响后,各家都把鸡、猪、牛赶出栏,带着日用衣物躲到后山茶树林里。上午,日本鬼子来了,沿途放枪,到各家各户搜抢财物。当时,村民周斗才之子周右手已二十多岁了,见鬼子就快跑躲藏,结果被鬼子开枪打死在路旁,这是周玉书印象最深刻的。有一群鬼子到了周玉书的家,将其父亲的织布机打烂,把在木机上的布纱割断,将坛坛罐罐打个稀吧烂,追赶鸡、猪满地跑。中午,鬼子走了,解除信号号响了,他们才回家。

    后来得知,这次鬼子进村抢走猪、牛几十头,鸡鸭无数,打死一人,伤十余人。当时周玉书就想,日本鬼子如此猖狂,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周玉书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记忆永远刻在周玉书心底,并激发自己男儿立志保家卫国,长大后誓要当兵保家卫国。

    这些儿时的记忆伴随着周玉书成长,并激发着他不断地朝自己的理想迈进。转眼间,周玉书高小毕业了。

    1945年7月,周玉书考上了攸县临时中学读初中,全家皆大欢喜。那时他家里很穷,为了周玉书能安心读书,他父亲一边挑起养活家庭的担子,一边教育周玉书鼓劲念书。离家前母亲为他准备了行装,用他父亲亲手织的棉布缝了学生制服,做了新鞋,被子虽然旧但洗得干干净净,并桨了米汤,硬当当的,不容易脏;还煎了豆腐,用竹菜筒装满,带到学校可食一周。穷人的孩子离家上学,父母的一片爱心,是言语难以形容的。幸好,周玉书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1948年7月,周玉书以各科成绩甲等顺利初中毕业,这也为他后来的成长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喜中有忧,正当周玉书以优秀的成绩取得了初中毕业文凭,满怀信心向父母汇报,要求到长沙去考高中之时,他父亲很痛心的告诉他,家中欠债已达400多元(银元)了,每年利息都还不起,而且他已染肺病,实在无力再支撑周玉书上学了。

    升学无望,周玉书感到万分遗憾,但他并没有为此而放松自己。从那时起,周玉书便开始跟父亲学一些家务劳动,砍柴、挑水、种菜,尽可能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也跟父亲学染纱、织布、卖布、学珠算,并且进步很快。平时有空的时候还到附近的金坑小学帮老师代课。后来,他父亲还联系了在八合冲办的一所私塾。让周玉书在那听课。在私塾老师文恂如的教导下,读了四书、唐诗,还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岳飞传》等古典小说。但不到四个月,父亲又叫他回去卖布了。1948年的除夕前,当别人家都在准备丰盛的过年,但周玉书的父亲几天没回家,要帐的人天天来逼债,母亲和他都非常难过,每听到狗吠声就胆颤心惊,直到除夕下半夜,父亲才回家,告诉他,几笔大债已谈好推迟了,这样才回家过个团圆年。这是周玉书过的最凄凉的一个年,从那时起,他就感到重担已经压在他身上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刚步入社会的这几年里,周玉书明白了许多道理。失学是不幸的事,但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刻的是体验了当时被剥削和穷困的生活,学到了许多学校里没学的知识,初步实践了当家处事的要领,这也是其人生的一种收获。

    人生的过度总是那么的偶然,如果细心想想,又是那么的必然。1951年,春节一过,土地改革轰轰烈烈展开了。

    工作队下乡,一个乡几十人。深入贫下中农,扎根串联,宣传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政策。就在那不久,周玉书的父亲被吸收入贫雇小组,周玉书也参加了该组,还被选入了乡主席团,担任乡政秘书,参加了领导活动。8月12日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任支部书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土地改革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一个深刻印记。在土地改革展开的日子里,周玉书也有他永志不忘的一些件事。

    抓大地主:也就是1951年3月初,领导决定由周玉书带领骨干符冬生、杨福庚去长沙,抓捕在逃地主符元凯,他们三人到长沙城乡联络处联系,安排了日程、方法,找到了一些线索,并走访了该地主的一些亲友所在单位,一无所获。说来也巧,就在准备空手而归之时,他们在中山马路的人力车夫中发现了符元凯。他们立即和当地公安合作逮捕了符,并马上解押回乡。途中该地主想方设法逃跑,都被周玉书他们识破,企图没得逞,还取出身藏的金手链送给周玉书,求饶放生,周玉书大声训斥了他,后来,这地主还是被乖乖押回乡。由于周玉书顺利完成了这一任务,区委派周玉书任八合乡公安员,这是他最早担任的公安职务,1990年周玉书被任命为国家公安部党委委员,早在土地改革时任的公安职务时就打下了基础,这也算是早有缘分。

    审讯地主符挽全:同年四月的一个晚上,为了弄清国民党所暗留下来的帮会情况,工作组要周玉书和民兵队长陈观生审问帮会头子大地主符挽全,但这人死不认帐,凶象毕露,持续了快两个小时,陈观生离开去取其他东西,把他背的大马刀放在桌旁,符挽全眼盯着大马刀,正欲夺刀砍周玉书,就在关键时刻,恰好领导张伯青进来,见情况不对,马上用枪指着符挽全,这才避免了周玉书流血的危险。事后,周玉书和陈观生受到张的严厉批评,他们也从中吸取了警惕性不高的教训。

    父亲听周玉书大会上的讲话:土地改革中周玉书夜以继日工作,调查整理各种材料,供工作组上报下传,也工常深入各村组宣传。周玉书也从这些工作中学习了土地改革的政策,掌握了不少情况,一次,周玉书在金坑村大会上讲话,他父亲站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默默地听着,这时他父亲病情很重,但也抑制不了为儿子而流的喜悦的泪水。那天晚上回家后,他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对他说:“你在会上的讲话我听到了,你那几年书没白读”。这是周玉书听到过他父亲有限称赞中最高兴的一次。天下父母心,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材?

    心算快:1952年,土地改革复查,开展查田定产,当时,周玉书担任八合、龙潘乡的领导小组长,日夜加班,在工作中他学会了有关政策和工作方法以及计算要领,并摸索出规律,自己示范,培训了一批工作队员。边仗量,边计算,心算与珠算结合,当天任务当天清,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因而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很快,成为排名在前列的乡秘书。这些锻炼也为他以后当炮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是周玉书在土地改革这几年里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周玉书就是在这些运动经历中不断成长。

    1952年5月15日,周玉书父亲病重,多方求治无效逝世,那一年周玉书19岁,土地改革还没结束。

    19岁的周玉书,尽管已走向社会,担负乡政府工作,但此时父逝之悲,六口之家和债务负担之重,压力很大。反复思索,只能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困难、决不被家事压弯腰杆。父病重时,就要求周玉书找一个能织布的对象,因为他是织布工出身,让周玉书组成一个男耕女织的家,以延续他的后代。这时周玉书已和在攸县建华织布厂的江玉华谈恋爱,他到过周玉书家,但遗憾的是,没有见周玉书父亲。周玉书父去世后,按家乡习惯,安排在冬季出葬。为了让父亲在入葬前了却他有一个织布儿媳之愿,闭目九泉,同时也为了节省,周玉书决定“红白”喜事一次办。

    1953年2月7日江玉华来周家成亲,并在周玉书父亲灵柩前拜堂,8日周玉书父亲出葬。这次婚丧,没有披红挂彩,而是丧衣白鞋,头一天拜堂和拜灵同时,第二天新婚夫妻悲痛扶丧杖“拜路”送父上山。人谈结婚喜,周玉书是结婚悲。夫妻叩首跪拜父亲,心碎万分。周玉书和玉华就是在这种互爱而又同悲的情况下结合的。从这时起,周玉书更加奋志上进,以实现父亲“要我有所作为”的遗愿。母亲在45岁时丧夫,无比悲痛,但周玉书结了婚,她也心宽了许多。每当忆及婚礼之时,感慨万分。正如周玉书后来的感慨:“夫妻只要志同道合、同艰共苦、情感第一、事业第一,就一定能共同进步。正因为艰难开始,同心奋斗,才使我为党为人民有所奉献。”

    1953年5月,为了早日实现立志献身国防的理想,周玉书结婚不到三个月,就在玉华和母亲的支持下,报名参军抗美援朝,体检、政审合格,5月25日穿上军装,在县政府举行隆重欢送大会,县委书记致欢送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无尚光荣,希望你们为国立功,为家乡争光”。参军战士江学川的父亲江敏瑞代表军属讲话,他文化程度不高,一口乡土俗语,他说:“你们当兵,是很光荣的,都死在朝鲜,更加光荣,祝你们都光荣在朝鲜”。这篇讲话,引起满堂哄笑,他说,“笑什么,不光荣,还当什么兵,我就希望你们‘光荣’在前线。”在场的军属都不满意他讲的疯子话,认为兆头不好,有的因此而拉已入伍的战士回家。周玉书堂姑母陪玉华以送周玉书为名,也想拉周玉书回家,但周玉书从军的意志已决。一直送到二十多里之外的网岭,才把她们劝回。那次欢送会开得让很不平定。

    刚丧父,结婚不到三个月。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从军,这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但周玉书坚定地做到了,这充分体现了他心系国家和志在国防的理想与决心。

前期

戎马生涯——百战不老

志愿参军

男儿志四方

雄心闯万里

辞别新婚妻

跃身战马骑

——周玉书 (一九五三年五月十八日)

    尽管欢送会有些浮躁,但这动摇不了周玉书坚定的信心。踏上新征程,从此,周玉书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这也是周玉书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国防的开始。

从军是周玉书人生的一个转折,这个转折也是他人生新的起点。

    刚当兵,换了新的环境,一切都很新鲜。周玉书所在的新兵团驻醴陵猿木岭,因为周玉书是地方干部,一入伍就当班长,每天正规训练、射击、刺杀、投弹、单兵班战术、条令等课目,非常紧张,开始很不适应,但想到共产党领导翻身之恩,保家卫国之责,个人成长之志,痛下决心,以身作则,带领全班取得了训练优良成绩,上级为周玉书记了功。11月补充到广东马坝炮五师三十五团二营四连当一炮手,由步兵转为炮兵,开始了新的专业训练。当时仍使用缴获日军的九四式76毫米山炮,每天早晨练火炮分解结合,练扛90公斤重的火炮身管跑步,这对周玉书确是一大难题,但周玉书觉得兵不练武何谓兵,既当兵,就不怕苦,掌握好技术,尽管赶不上老兵,但经过一个多月的苦练巧练,熟练地掌握了要领,可扛炮身奔走近百米。练兵间隙,搞营建施工,搬抬石料。有一次,周玉书在山下搬石,山坡上的同志往下滚石,没打招呼,将一块几百斤的大石推下来,周玉书听响迅速右躲,大石擦腿而下,险些伤残和危及生命。由于不怕苦累,迅速掌握了一、二、三炮手的技术,并较好地完成了营建任务,受团的通报表扬和物资鼓励。
 
    新兵连艰苦训练结束后,周玉书开始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1954年4月,连长王再兴找周玉书谈话,调周玉书去郑州炮校(第四炮校)学习。三天后团长高文义接见周玉书,希望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献身国防的干部。当天就乘火车北上,离开了刚刚熟悉的岗位,生平第一次跨过了长江,进入中原,周玉书开始了近四十年的北方军旅生涯。

    入校后,补习文化四个月,使文化程度达到炮兵专业需要;以速成的办法完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的复读,实现了周玉书上高中的愿望。十月一日军校正式开学,周玉书编第一学员连一排,非常正规,每天六小时正课,三小时自修,一小时体育练习,先理论后实际操作,室内室外、白天夜间相结合,每课有作业,课前有提问,周小考,月、阶段中、大考。并轮流当班长,每次一至两周,学会带兵、管兵。周玉书如饥似渴地学练,每个科目都感到新鲜。体育成绩稍差,就抓课余空隙苦练,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突击高难动作。冬天,学校狠抓防寒训练,在零下5℃一10℃情况下,着短裤、背心跑步半小时,用凉水洗脸擦身,开始很不适应,慢慢感到可以坚持,为尔后长期在北方寒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体力基础。

    辛勤的汗水终于得到了回报。1955年5月,学校接受了赴首都北京国庆授阅的任务,由200余名政治可靠、表现突出的学员组成一个方队,专训四个月。第一关是立正站一个半小时的体力考核,周玉书坚持站了一小时五十分钟,荣幸地被选入方队,在校队列训练一个多月后到北京天坛训练了两个多月。每天十小时拔慢正步和方队训练,虽然气候炎热,苦累异常,但周玉书苦练不馁,在20人一个排面的十个排面,周玉书是第二排的头一名,位处基准兵位置,要求更高,但周玉书以此为荣。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1955年10月1日10时,周玉书第一次着中尉军衔军装,接受了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检阅,尔后以整齐壮健的步伐通过天安门,接受* 、周总理、刘少奇主席、朱德元帅的检阅,圆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十月上旬回到学校,继续完成第一学年课目训练,考核结果品学兼优,给周玉书记三等功,并提升为新学员排的副排长,既当学员,搞好自身学习,又负责新学员的管理教育。对如何有针对性地耐心说服和严格管理相结合,如何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如何搞好学员间和官兵之间的团结,给周玉书一次很实际的锻炼。周玉书做到教之有方、严之有理、以身作则,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了领导和学员的好评,全排士气高涨,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因工作学习成绩突出于1956年9月3日批准周玉书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毕业考试十九个科目,1200多道复习题,以及多次野外作业指挥,“三堂会审”考核,除体育良好外,其他均为优秀,学校授予“优秀学员”光荣称号,并给予“军旗前照相”之奖励。晋升少尉军衔,分配到部队工作,任副连级。

    1956年10月上旬,周玉书分配到北京军区24军72师炮兵第351团,这是一支由华东六纵演编成有卓越战功的部队。周玉书分到作训股工作,虽然经过军校学习,但一接触实际,又感到“陌生”,周玉书下决心从头开始,向老同志学习,向连队学习,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掌握了工作主动权。正当周玉书满怀信心,打开局面,争取更大成绩的时候,长女伟谊,弟弟英羡相继去世,母、妻和周玉书均悲万分,当时周玉书正负责集训干部,任务很重,而未请假返乡,只是去信安慰母亲和妻子。在工作中,周玉书注意正确领会上级意图,尽自己努力,取同志之长,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好;特别注意深入连队、熟悉干部、战士,他还能背出全团班长姓名和简历;时间观念强,从不误事。周玉书考核干部,也欢迎干部考核自己;认真负责,帮助连队,积极主动向领导提出建议,自觉地执行各种规定,成绩显著,从1957年至1960年,年年立功,1959年还立了二等功。三月出席了军委炮兵召开的英模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陈毅元帅等军委首长的接见。1960年3月出席北京军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被誉为“首长的好助手,连队的好帮手”。在大会上发了言,受到刘少奇主席、朱德元帅、彭真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这些荣誉激励着周玉书不断向上。百尺竿头,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奉献国防建设锻造了一身本领。

    1961年为响应* “学习雷锋”的号召,周玉书刻苦学习* 著作,多次向部队、机关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了不少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改造世界观、改进工作方面有不少新观点:如:“为我和忘我”、“必须坚持为革命忘我地工作”;“老和新”必须坚持甘当新兵,不断树立新思想,发现新问题,探索新办法;“被动和主动”,必须抓住事物的规律性,有预见,有准备、争取由必然到自由,力争主动,摆脱被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预见性,苦干、实干夺取主动。经常将自己的思想“晒太阳”,不断克服缺点;在成绩和荣誉面前给自己“泼凉水”。以先进事迹的个人为自己的“活榜样”,学人先学志,诚“学”才能真“创”,以别人教训和缺点作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对照自己逐步克服。由于这些表现,周玉书选为团、师、军、北京军区的学习* 著作积极分子,出席了各级积极分子代表会议。

    1964年初,学习* 著作热潮刚过,军委号召开展群众性大练兵运动,72师坚决贯彻上级指示,确定炮团司令部代表24军炮兵参赛,组成一个小组。团长常文焕带队,由当时任作训股长的周玉书任组长,作训参谋李允中、侦察股长王科、通信股长杜治忠等五人,先集中训练一个月后,参加北京军区比赛。比武共三项内容,一是司令部训练教学法;二是司令部基础训练;三是炮兵群司令部现地作业。六月初,小组赴河北宣化黄阳滩炮兵靶场,参加有八个大单位参加的军区大比武。比武内容全面,基本覆盖了炮兵司令部战时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实施方法是,逐题作业,逐次展开。室内、野外作业穿插进行。结果,周玉书组获得第一名,代表北京军区炮兵参加大连全军炮兵司令部大比武。八月比武在大连市北郊营城子地区进行,先室内理论和基础作业考核,后现地作业。要求完整、准确、清晰;读、记、写、画技能熟练、迅速。周玉书组以最大的努力,认真完成了考核内容。各种理论原则和作战数据考核成绩优良;红、兰、黑铅笔不用看,使用颜色准确;现地口述标图,领考者说到那就能准确地标到那,误差在规定范围以内;目测作业成绩都在良好以上,现地作业成绩优异。

    周玉书夺得了组第一名,获一等奖,个人成绩全是优秀。在强手如林,各路“尖子”竞秀的情况下,获得第一,实属不易,那几个月每天只睡5—6小时,周玉书的体重由120斤下降到92斤。比赛结束后,举行了隆重的发奖仪式,在大连机场上受到了叶剑英元帅和杨勇、杨德志等首长的亲切接见,合影留念。为部队争了光。返回时,部队夹道迎接,北京军区推广“尖子”经验时,确定在周玉书团开现场会,周玉书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和基础训练、夜间作业的教学表演,受到了一致好评。但在以后“批判大比武时”全盘否定,周玉书因此而检讨多次,差点转了业,直到1978年7月,24军才为他们平了反。

    人生不可能总一帆风顺,磨难和挫折会使一个人成长成熟。

    1969年4月,团党委进行整风,吐故纳新,纯洁思想,纯洁组织。这时周玉书已被任命为副团长,团党委常委。党委书记,政委是郑传贤,团长陆炳生。经过动员要求肃清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划清路线是非,发动群众向党委提意见,向常委成员提批评,经过四天民主会,实际是以周玉书为重点批判大比武。说周玉书是罗瑞卿的“黑炮弹”、“黑尖子”、“假学* 著作积极分子”,打倒周玉书是* 思想的伟大胜利。就在个人检讨前一天晚上,团派周朝洋副政委对周玉书进行“思想互助”,要周玉书深挖思想根源,坦白承认错误,周玉书对他说:“我们是一家子,都姓周,讲实在话,军人练武,有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有什么错。”他无功而返,两人不欢而散。第二天大会上首先要周玉书检讨。周玉书说,没有准备好,今天不讲。接着周朝洋发言,说周玉书:“态度不老实,昨晚还和他拉家族关系,企图蒙混过关”等等。以后检讨三次都没有过关,周玉书不承认自己是反党工具;不够格当资产阶级军事路线代表;比武时,周玉书连团党委委员都不是,不是假学毛著积极分子,周玉书的学毛著心得体会是实话实说,有据可查;事迹材料是理论结合实际的产物,经得起检验。那天大会后,领导派人送周玉书回家,怕周玉书自杀,派人监护。在路上,周玉书脚碰一个鹅卵石,想起明将于谦《咏石灰》的一首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燃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今天遭批判,自然无错,回家后在日记上写了一首《咏鹅卵石》和于谦《咏石灰》:“千推万滚出深山,锐气凌角全磨完。雄伟工程用不上,空留躯壳在人间”。当时只是消遣,决不是绝望。前任团长,安慰周玉书说:“人,是难免不受挫折的,这是一种特殊考验”。此后,每每遇到困难挫折,周玉书都以豁达的胸怀、泰然处之。“雄襟万里”也成为周玉书的座佑铭。

    在整风过后的一段日子,也就是1970年上半年,周玉书参加了北京军区条令、条例编写,完成了任务。七月调任军司令部作训处任副处长,领导说给周玉书变动一下环境,已五年副团职了,来当第三副处长、绝不是重用。到军部后,每年的“四好”初评、总评,周玉书必然要检讨“路线觉悟不高”。分配负责干部训练和作战工作,但核心军事机密不让周玉书接触。由指挥员转为参谋人员,由团队到军机关,由炮兵改行合成,这三个转变,给周玉书带来了新的难题,必须从头学起,逐步、探索、慢慢适应。但坏事变好事,使周玉书学习新专业,实践新职责,后来才有机会实现新的升迁。在这个岗位上周玉书全力熟悉情况,学习合成作战条令条例和教令教程。通过林彪“九·一三”事件后的临战指挥,研究了苏军战略战术,并任教团营指挥员和参谋集训,授课数十次,利用下部队和拟定作战方案的机会熟悉燕山地区地形,为粟裕、杨得志、杨勇、李德生、肖华、邓华、王尚荣、伍修权、秦基伟、袁升平、陈锡联、陈先瑞、吴忠、徐新、刘凯、张云龙、肖先进、尤太忠及沈阳、北京战区等几十位党和军高级领导人介绍情况,带他们勘察地形。每次都做到笔记本随身带,资科记下来;开卷有益,出门有识,周玉书把燕山复杂的地形、气象、社会等情况归纳成简明易记的材料大受欢迎,他们赠周玉书一个外号“燕山通”。周玉书在经过分析整理后编写了《燕山兵要地志》,并提出了《山区作战方案》的建议。每次集训担任教员,都被评为“优秀教练员”。在这几年,他爬遍了燕山地区的主要山峰;走遍了从内蒙南下华北平原的山口;对大多数盆地进行过设防的预想,提出了山地防御多用“伏”,卡口子、堵通道、控盆地等山地作战战术。还通读了几百个胜仗战例和几十个败仗战例;学习* 军事思想的人民战争,歼灭战,运动战,游击战等内容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以及古今名将传略,苏联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史、战略。所有这一切,为周玉书以后任职,奠定了良好基础。

    周玉书由初级指挥员走向高级干部之路是:学习* 著作积极分子一一大比武尖子一一优秀教练员一一燕山通。周玉书的体会是——成功要靠百折不挠,天才就是勤奋。天才全靠积累。“燕山林海松针小,顶风冒雪绿北国,诚勤事成”是周玉书内心的目标。

    时间过度到1976年春,也就是周玉书当兵的第23个年头。在这个年头他遇到曾要转业的问题。

    当时的唐述隶军长找周玉书谈话,让周玉书转业。周玉书虽然因大比武几经批判,仍积极工作,毫不懈怠。自己的志向是要献身国防,要周玉书转业地方是始料不及的。但仔细考虑,一个农民儿子,已成为党和军队的团级干部,应当满足,本来就是老百姓,再回去当老百姓也属自然;因此态度明朗,表示服从组织安排。回家后将这个消息告诉玉华,她一下惊住了,认为是她哥哥在国民党当过兵,而影响了周玉书的前途,痛哭不止。经周玉书再三安慰,她才想通。周玉书想只要自己努力,到那干都一样。由于周玉书平时表现很好,不少同志赋予周玉书一个外号“周予提”,意思是周玉书迟早会被提拔的。这次军长谈话后,有的同志错认为是提升周玉书的谈话,一见周玉书就说:“予提落实了,该请客了”。当他们了解真情后,为周玉书惋惜,还为周玉书出主意、想办法,推荐周玉书到军事学院或军事科学院工作。尽管如此,周玉书仍坚守岗位,继续履行职责。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后,愉快服从命令,带部队当天赶到灾区,忘我地抗震救灾。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28分,唐山大地震时。周玉书在承德,是他首先带着一个团,当天下午5点多赶到唐山。正好赶上第二次大地震,山摇地动,一条直线柏油路好像一条绸带,天晃路摆,两旁建筑物抖动几下,就瘫在地上。满街尸首,遍地哭声,周玉书好像做了一场恶梦。几分钟后,才清醒地知道自己是来救灾,和机要员乘小车走了几步,又得停下,活人惊恐万分,呼救声此起彼伏,惨不忍睹。进入空六军军部时,只见尸体横七竖八,好像世界已经毁灭。当周玉书们往机场军区指挥部时,道路严重堵塞,只有徒步向肖先进副司令、万海峰副政委报到。他们命令周玉书部在路北区执行抢救任务,先救活人,后拔死尸。到西山口的一辆公共汽车上,找到唐山市临时指挥部许家信书记,他穿裤叉背心,神情恍惚地说:“你们快救人”。在文化路口遇到72师政委,他昨天带两个儿子和妻子从北戴河来唐山休假,遇到这场大难,两个儿子全砸死了。周玉书把车上所带干粮全部给他们,却忘记了自己也要吃,此后几天保障品送不上来,挨了三天饿。周玉书们的指挥所开设在唐山市交际处前的葡萄架下,人们怀着生的希望,不断将伤员、死尸送来,但医护人员还没有上来,只有一个卫生员,对重伤员简单地包扎。每两小时由周玉书率的警卫排两台车送尸体到机场,一车尸体约30人。周玉书急拟电报军部:“唐山一片废墟,多来人、车,越多、越快、越好”。军队有人说周玉书是发昏了,糊涂了。

    地震让唐山变了,没有市场,没有水,没有电,交通堵塞。

    周玉书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三天没吃饭这件事。28日晚上饿到30日晚上。30日早上部队的车才过来。29日凌晨2时许,军炮团、71、72师炮团摩托行军到唐救灾。208团到柏各庄农场抢救,但农场只伤亡200余人,已经自救。周玉书驱车到丰润县路口拦阻,要他们到市区抢救,208团团长问周玉书:“是执行军长命令还是执行你的命令”,仍直奔农场,到那里发现错了,于30日才返回唐山。后查明,是农场报军部的电报说是伤亡了200余人,军领导看成“伤亡3200余人”故特令208团赴农场抢救。一字之差,误了大事,要是该团不去农场,先一天到唐山,不知要多救多少人。此后,时晴时雨,死尸腐烂,臭气熏人,气候炎热,他们在无粮、无水的情况下,救出活人近千名,挖死尸近万,凡是救活人和十分危险的地方,周玉书都亲到该地指挥。有一个姓周的青年是在第8天被救出来的。当时担任24军指挥的副军长刘甲盛、副政委陈泾和周玉书在救人,维护社会治会,打击坏人,救治伤员、分发救灾物资,搭建防震棚等方面都是竭尽全力。军管理处30日给前指送一盆面疙瘩,因误将白盐当白糖放入,咸得没法吃,又多饿了一天。

    保卫震民是军人的天职。那次唐山大地震,周玉书在震区现场呆了三个多月,直至基本恢复了秩序才走。

    唐山地震结束,由于周玉书救灾任务完成得好,虽然已谈话转业,也留下来不转了。唐山救灾周玉书全力以付,为重建唐山履行了军人的使命。

    在唐山救灾后的几年里,周玉书仍然勤勤恳恳地在保家卫国的这条国防战线上忠于职守默默奉献。

    1985年7月9日,军委* 主席发布249号命令,任命周玉书为24集团军军长,张明春任政委,吴双战任副军长,徐自强任副政委,张发任参谋长,李晋友任政治部主任,杨存仁任后勤部长。

    周玉书由军司令部副参谋长越级提升为军长,并担任军党委书记,这是党对周玉书的信任,周玉书决心不辜负上级的重托和全军官兵的希望,力争当好“班长”。“新班子”成员来自全区几个大单位,只有周玉书和杨部长是原军机关成员。首要任务是加强学习,统一思想,熟悉情况。这次调整,是一次大整编,员额由56000余人,精简为33000人,撤掉两个师和十个团,干部由12000人减到4000余人,任务艰巨。由于班子团结,措施得力,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不断增强理解,提高效率,周玉书身体力行,不摆资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谅解;经常交心通气,求大同、存小异;把不同的意见、批评的意见讲在当面,好话讲在背后;大家心情舒畅,工作相互支持,做到合编、合心、合力,同心同德建设好部队,实现了当好集团军第一代领班人的诺言。周玉书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提高班子成员自身素质,带动培养提高下级的德才水平。在任军长期间,坚持以战斗力为标准,狠抓训练,提高干部的组织指挥、教育管理能力。下功夫抓了基层建设,改善了基层生活、训练条件,全面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1986年奉命组建十一侦察大队赴云南边防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一年中“七战七捷”完成任务突出、顺利、安全返回。以后的几次任务,24军都完成得很出色,到了领导和人民的好评。经总部、军区的几次考核,对周玉书和他这一层班子成员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是一个有作为的“班子”。

    1987年8月,周玉书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代表24集团军于10月下旬出席大会。这次大会,周玉书聆听了* 等领导人的报告,并和各界人士见面,周玉书感到特别荣幸。

    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周玉书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选举前,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杨白冰同志找周玉书谈话,充分肯定了周玉书任军长以来的进步和成绩,要求周玉书任何时候都要忠于党、忠于马列主义、* 思想,忠实执行* 路线、政策、方针。并指出,军一级的领导进中委是有特殊表现的少数几个,如果被选上,要不骄不躁,更好地学习和积极工作;如果没选上,更要努力争取新的成绩。

    结果周玉书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大会结束前,*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单独接见了军代表,见到了徐向前、聂荣臻等多位老元帅、老将军,还合影留念,这使周玉书终生难忘。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从中央候补委员到中央委员,这是党和国家对周玉书诚勤一生忠心为国的肯定。

    1990年1月12日14时,总政首长代表中央找新任武警班子成员谈话,宣布元月10日中央的决定,决定由周玉书出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周玉书在新老班子交接时就表态:“不辜负党的重托,努力工作,在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执行好公安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军委的方针、政策,军队的条令、条例,把武警部队建设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周玉书到武警工作后,认真学习了小平同志关于“稳定压倒一切”的指示,认真分析了武警部队在维护稳定中的地位作用,感到只是以执勤为中心已不适应新的情况需要,更重要的是捍卫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而且敌对活动的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多样化,不仅是打、砸、抢、烧、杀等暴力活动,还有组织和煽动非法游行、示威、罢工、罢课、静坐、绝食,有的还搞武装叛乱和恐怖活动。单纯执勤已完不成武警职能。因此,周玉书提出要以执勤处置突发事件为中心,原担负执勤的部分队任务不变,但要有“处突”的准备。新组建的机动部队必须以“处突”为中心做好各项准备。这一想法遭到一些人的坚决反对,以致一年多不能公开提,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反复宣传,才于1992年9月在山东济南“执勤处突”会上肯定,并报告中央。不久,得到中央批准。从此武警部队的中心任务是“执勤处突”。

    我国武警编制是逐步形成的,因此不统一,有的也不尽合理。周玉书下决心给武警编制作了调整。

因为各省都编总队,员额从数万人到数千人;地区都编支队,员额多的达3000人,少的不足百人;连队兵员多的200人,少的20-30人。给指挥、教育、执行任务、管理保障等带来诸多不利和不便。干部使用也是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不利培养升迁。经过周玉书认真研究,反复调查,按照军委、总部以及公安部的指示和要求,拟订了新编制,并经深入听取意见,多次修改后于1992年8月颁发了武警新编制。达到了基本平衡,大体合理,有利于教育、训练、管理和保障,有利于部队长远建设,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

    武警部队警种多、编制有大有小、高度分散,任务多样而艰巨,因此军事训练少,以致素质提高不快,周玉书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辽宁省总队领导商量,以“五小”的方法加强军事训练,即小块时间(见缝插针)、小群练兵(三、五人编组)、小情况(敌情不设想太大,以常见敌情为主)、小辅导(小教员,不上大课)、小场地(营区附近或营房内)。先在辽宁省内试点,经他们深入研究,反复实践,认为符合实际,总队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以后在武警各部队推广,取得很好的效果。

    1993年1月周玉书调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周玉书刚到广州军区报到后,就马上下部队调查研究,了解熟悉情况。因为常委分工周玉书重点了解四十一军和担任组建驻香港部队领导小组组长。这是一项特别而又重要的任务,周玉书不敢懈怠。

    随后,周玉书到驻港部队的步兵旅蹲点,经调查研究,提出了训练、教育、管理这支部队的方案。并按照中央军委和军区的指示,结合实际组建了驻香港部队的机关、步兵、步兵旅、基地教导团,拟订了三年建设规划,筹建了在境内的暂住房,提出了不辱使命,只争朝夕,重政治、打基础、抓干部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对于干部进行英语、粤语训练,并开始实施身在境内,如临香港的封闭式管理方法,展开了“倒计时”活动,逐日有进。

    驻港部队的干部战士来自全国各军区,采取优中选优,表现都很好,但素质差别很大,与驻港部队的要求相差甚远,从整体素质和生活小节需要严格的训练。周玉书和步兵旅的营级以上主官都个别谈了话,考察了他们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管理能力,逐个提出了要求。对武器装备的管理和内务设施也作了统一的改进。驻港部队基地建设从定点、设计、营建施工,都坚持高标准,保质量,建成了第一流的营房。无论是硬件、软件建设,还是部队训练和作风培养,都从点滴抓起,为1997年7月1日我军进驻香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个故事,道不完写不尽。

    周玉书年青时从基层干部踏踏实实做起,干实事,一心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参军前优秀乡村干部。从军后成为部队的优秀干部、高层指挥员,到最后成为中国武警总司令员、共和国将军,每一次经历和进步都饱藏着周玉书兢兢业业为国防奉献的精神和心血。几十年如一日地无私奉献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共和国将军的头衔当之无愧。


解甲——英雄未老

    百战归来


    自1996年12月20日正式退职后,周玉书从不间断书法的练习,书法作为周玉书多年的业余爱好,退职后的周玉书更把它当作是一种养生之道,活到老,学到老,把墨临风,又何尝不是解甲后的周玉书的一杆“枪”。

    早在1983年,周玉书有机会到军事学院学习,学院一年多,养成了早练书法午看报,正课时间勤思考,业余时间不空耗,提高素质见奇效的习惯。从那以后,基本坚持了书法天天练,毛笔随身带,有空练起来。周玉书的练字动机是十六个字:墨缘长寿,陶冶情操,增强记忆,业余消遣。在以后的岁月中,为纪念、祝贺各种展览活动,题赠朋友同事,为高等学校、大商店提名上千幅字,受到了好评。有不少字幅载入《共和国百位将军暨书画名家书画精品集》、《第二届亚洲书法交流大展集》、《中华世纪之光中国书画大展作品集》、《共产党人书画大展》、《中国历代皇;帝名人名将书画名家》等30多部辞书中;并荣获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东省、广州军区主办的书画赛,多次多种奖励。实践使周玉书体会到,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正是:滴水穿石,雄襟万里。

    百战归来,这应当说是一种无比的荣耀。光荣退职后的周玉书理应可以好好安享晚年的了,但周玉书并没有居功自逸,心系国防之余,还时刻不忘学习充实自己。在退职后的几年里,除了继续习研书法外,还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终于在古稀之年把毕生的积累写成了笔下的文字形成了章本,不是什么泼墨自耀,更不是什么立传万古流芳,而是立志修身。人老了,有些事有些人是忘怀不了的,把心里的记忆涂于纸上,用以自励,也以此激励儿孙。幸甚!此亦是其人生的一种寂慰,解甲后的一种自然回归。


千山踏遍人未老


    退职后,周玉书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踏遍千里江山,重现了戎马生涯时的雄风。1997年6月到南京、扬州、镇江、上海、杭州、宁波、普舵山、黄山、景德镇、井岗山、炎陵,回攸县老家,行程近万里游览胜地不少,特别是上井岗山有感:“久怀敬仰思,初上井岗山,千里来朝圣地,雄貌展新颜。到处郁郁葱葱,更有隆隆车声,高楼入云端,吉安到宁岗,险处已不算,国耻雪、香港还,创业七十周年,天上变人间,可想前人未想,可做古人未做,齐心战万难,世上无难事,科技加敢攀。”以后又分别去南宁、桂林、新疆、宁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承德、湖南张家界、攸县酒埠江、海南岛、河南等地,朝靖过佛教四大名山:五台、普舵、九华、峨眉山,登攀过“五岳”之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除西藏、台湾外已跑遍祖国的各省,既游览了风光美景,更充实了天文、地理、社会知识。

    中国大好河山,壮丽文明,增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而个人的功绩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个人经历只是弹指一挥间。周玉书深深感叹!

    2005年周玉书故地重游,面对华东的繁荣发展,面对美景如画的祖国东南,感触良深:当即挥笔:“怀念红军路,又上井冈山,千里再游故地,新貌展雄颜,到处游人云集,更有天街奇景,高阁耸云端。登此山后,碑塑细摸看。历史红,山林好,第一山。八年转眼过去,发展惊人间。弘发井冈传统,当好红军后代,策马更加鞭。立下凌云志,革命接新班。”

    周玉书认为,自己在游历故地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重温了党的历史。体悟艰辛,不忘过去,继往开来,展望未来。

    岁月易老,人未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百战归来,千山踏遍,解甲后的周玉书乃在为民为国的正道上散发着他的光和热。英雄未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周玉书对生活都充满着激情和斗志,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快乐。


从将军到平民


    惊心岁月东流水,悠悠往事一哄尘。怀有童心就长寿,脑体并劳万事行。养其身,顺应自然;修其心,笑对人生。

        ——周玉书(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

    周玉书多次见过* 。荣誉不要当包袱,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不能说明未来,荣誉要当成功和动力,要从零开始,要有新的荣誉,这是原则,这是一种对荣誉的胸怀。

    如今,对于荣誉、对于权力,心态更为超然。在将军内心深处,人一些本质的东西,似乎更值得珍惜。

   “没有* ,哪有我自己的一套。我这一辈子,靠父母养育,学校教育,共产党培养教育,军队锻炼,家庭支持。”这是周玉书回归平民后的体悟。

    的确,家是心灵的停泊点,是疲倦后体息的港湾。对于晚年的周将军来说,家庭的幸福,更加弥足珍贵。 家庭要是一个革命家庭,家里的事要不能违背原则,他老伴很温和善良,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他的秘书、他的工作人员,既是同事互相帮助,又是上下级,要既讲原则,又要互相关心。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家人对我很好,感觉很舒畅。”

    周将军的同事:“将军特别重朋友之间的感情。他每年发贺卡,不管是地位高、地位低、大人物、小人物都是他亲笔写,都不用秘书代。”

    周将军的儿媳:“到这个家,感到家里最大的特点是和谐,全家人都很幸福。觉得长辈很民主,有什么事大家都沟通、协商,母亲很慈祥,对父亲的照顾,对我们的照顾以及对下一代的照顾都非常好。”

    不过周将军深爱家人的同时,不忘“严”字当头。

    周将军的儿子:“我觉得我父亲最大的特点是严于律己,但他更多的是宽以待人,对朋友、对下级都很宽厚,但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我们子女从小非常严格,要求我们。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在我6岁的时候,有一次玩火,小孩没事点火玩,结果(父亲)就让我写检查。这个检查现在还保存着。所以有了这个严字,我们到了部队以后呢,就比较容易尽快地适应。我也当兵二十多年,就始终觉得有个框框在框住自己,使自己始终是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胡来。”

    周将军的妻子:“他经常写日记,几十年的日记,每天都写,几十年坚持写,好几箱子了。”

    周将军的日记大都是往事的记忆,对于已经历人生百态、世间冷暖的周将军来说,一些记忆是难以忘怀的。无疑这些记忆,让周将军的生活感悟更为深透。

    从将军到平民,退位方知权力空,且喜不与污秽同,国强民富兴旺日,美德芬芳怡晚年。退职后的周玉书更多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平民的心态,百姓的生活,做事不排场不张扬,生活朴素简洁,修心养性,一切顺应自然。因为他懂得,事物有其规律,落霞红时短,月升星光长,事物皆有规,自然顺吉祥。周玉书从战士到中将,从农民到党的中央委员,又到退役年龄退职,可以说是千辛万苦到高位,万平千稳回平民,人生沉浮如春梦,富贵权位似烟云。愧无财富酬乡里,唯有忠勇报国恩,既要毕生勤学,又为后人开路。早习书法晚读书,酷暑严寒钻韬略,只争朝夕增才华,志在国防献有生。生命不停,日记不止,人虽老心不老,不在职,永不休。周玉书属鸡,只是平常一只鸡,朝朝报晓大声啼,一声唤醒群黎梦,勤奋功劳也不低。

    一石籼稻,磨、舂、筛、簸,只剩下四斗七八升净米;百合芝麻,炒、蒸、碾、榨,才得到三斤五六两清油。这是“籼稻做米”和“芝麻打油”的生产过程,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几十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人能酿出几壶好酒,能种下多大一片杏林,能留下多少故事。用“籼稻做米”和“芝麻打油”的生产过程来形容周玉书的人生经历再适合过的了,从将军回归平民后的周玉书的人生便是那三斤五六两清油,平常祢足珍贵。而历经提炼的看似普通平淡的几两清油,却在其人生路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梓里永忆,金水长流


    乡音、乡情总是叫人难以忘怀。2007年5月13日,周玉书将军回到了家乡,对石羊塘镇工作进行了考察。

    少时离家老大回,一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对于周将军来说,一切显得那么熟悉和亲切,尽管坐了很久车,但在老家只休息了小许后,下午便在县镇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石羊塘镇饮水工程和正在兴建的敬老院。

    石羊塘镇饮水工程,是周玉书牵头多方筹资百多万兴建而成,工程兴建后可解决石羊塘镇内 群众多年来的饮水难问题,周玉书详细了解了饮水工程的运行情况,并且当场叮嘱自己的孙儿,一定不要忘记家乡情、家乡恩。随后周玉书还视察了正在投资兴建的敬老院。

    在视察中,周玉书要求当地党政负责人:一定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心为群众服务。

    周将军对家乡交通、水利、教育等事业也十分关注,当看到乡里道路差时,就牵头多方筹款,为家乡修路。

    “我是个不忘本的人,自己是农民出身。典型的农民到将军,普通人到中央委员。自己不要只看到高位,要记住原来的地位,我现在是出生平民,回归平民。“官”只能是个代号,不要看得过重,“财”是身外之物,能保证生活就行了。现在周玉书自己勉励自己——踏遍千山人未老,百战归来再谈书。人是老了,但思想未老,还有两句:遨游书林学海,静享明月清风。每天早练书法,午看报,晚上读几篇文章再睡觉,周玉书一天十几份报纸都看完,这样人可以不老,记忆不老。现在不要想那些烦琐、官场之事,倒不是看破红尘。但一定要看破荣华富贵。”

    “攸县人勤劳、忠厚,作为攸县人的子弟不要忘记攸县人的光荣传统,攸县人从井冈山革命时起就为革命做出了贡献,谭震林就是。作为我个人来说,没有什么值得宣扬。我很感谢家乡人民,感谢老祖宗,虽然在外面50多年了,现在家乡的感情、家乡的恩情是永不忘的。”


    下面我们来听来自攸县乡亲们的心声:

    村支书:“周将军每次回来,问得更多的是村里生产生活情况。”

    石羊塘镇党委委员:“周将军对家乡建设很关心,他总是与书记联系要他多为群众办实事。”

    村民:“他关心村里群众的生活。平易近人毫无一点官气,官架子,每次回来,一路上和见面的乡亲握手,嘘寒问暖。”

    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对于将军沉甸甸的赤诚的家乡情怀。父老乡亲们看在眼中,暖在心头,尽管攸县与广东相隔千山万水,却隔不断故乡人对周将军的想念与尊敬。

 
戎马之外,解读人生哲学


    “成功的要决是诚实、虚心。要当竹子笔直有节,凌云虚心越长高。”

    人生七十古为稀,经历了这么多事后,周玉书对自己的人生也有特别的感悟。

    周玉书祖父、父亲都是四十七岁去世,而周玉书现已到古稀之年,十分满足。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最使周玉书感恩的是共产党、* ,最为周玉书怀念的是父母,最为周玉书遵循的原则是剑笔齐挥,忠廉并养,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人遇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周玉书深记其名字中的“玉”,它“千年万载藏深山,硬骨丽质不露颜,巧工精琢显灿烂,留得风华在人间。”周玉书从青年起就确立“创新是自己工作的标准,创造性是共产党人的品格,没有创造性就没有活力。美在于真,好在于实,创造性在于新。

    周玉书认为:人在社会上,总有一个位置,有民位、官位,有权位、有卑位;位卑未敢忘忧国,位尊更多做善事。每个人都在千方百计,艰苦奋斗,力图改变自己不良的境遇,定一个适合自身的位置,适位适用,勤奋不息。周玉书作为军人,从青春年华到古稀之年,虽不尽是艰难险阻,但也确系耐苦常辛。毕生戎马从,枕戈卫神州,北国几十年,周玉书自励为“燕山林海松针小,顶风冒雪绿北国”。到南疆十余载,也是不忘党国嘱,再开一重天。生平一个特点,是虚心,花红能几时,勿忘白头翁,得意不忘形,失志更不悲。对落井者拉一把,对“红透”者挫一把,对平平者突一把,对困难者帮一把。学习林则徐工作作风,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小看自己和个人,大看他人和群众。时刻警惕:“愿望失去理智,干劲离开科学”等偏差,冷静沉着,措施有力。有容乃大,过急则昏,坚持真理,不计冷暖。北国四十年,虽别情意绵,南粤尤秀丽,天外还有天。退位以后,写了一首《咏木炭》:

    绿木木是材,入窑变乌全;

    黑时犹有骨,红火将成灰。

    人的一生,只要豁达,什么事都要看得宽。周玉书家里挂有滴水穿石、胸襟万里条幅。看得远一些,没有发愁的事。越艰苦,思想更要开通,思想不开通,工作更难上加难。生活要简朴一点,要多看书,周玉书平时喜欢喝稀饭和红薯。”

    周将军总结了人生和自然界生化消长的规律认为万事万物发生变化和人生万象都有一个度,没有度就没有章法、没有规矩,没有度什么都变得杂乱无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人要成才,事业要成功,特别是人要成为合格的人、成为大丈夫,就必须首先要把握好这个“度”。所以周将军概括出:无度不丈夫。

    古言说:“无毒不丈夫”。周玉书把它改为“无度不丈夫”。这个“度”一是目标,人年轻时就得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周玉书自己写的“志在国防”里提到:“我的目标是军人,所以我在土改工作完了以后,参加抗美援朝。”

    度就是方法,也就是风度总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风度好好去干。

    另外一个就是勤奋。周玉书年轻的时候,做大多数事情都是在早晨,现在还是5点半到6点起床,“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把事情都处理计划好,凡事三思而行,正面、反面都要考虑好。

   “还有就是,人在碰到挫折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人生难得几次搏,但是人生难免不受挫,周玉书“大比武”受挫、挨批斗,而后还有若干次;74、75年要他转业,但是唐山地震,要周玉书去指挥抗震,还是唐山24军司令部抗震的指挥。这些挫折周玉书都一一挺了过去,面对困难信心百倍越战越勇,这才是人生的一种豪迈。

   遇到难题,作为锻炼自己,考验自己的机会,不要怕吃亏,成功在于勇于前进,勇于承担,担重担是人生很大的幸福。也不要怕受挫折,挫折对于人生某种意义上说比成绩还好。这就是周玉书经历了这么多后体悟出的一些人生哲理。


丹心一片


    一个人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一个军人是一段军史的浓缩。在周玉书中将身上可说是再贴切不过。在位光荣,退下来也光荣。他说:朝阳夕阳,一个太阳,早霞晚霞,同样辉煌。

    生命中有了当兵的日子,一辈子不后悔。更不用说,一路走来,从士兵到将军。多少心血和汗水的付出,化为共和国和平奋斗的历程。国防建设不是件简单的事,关系到国家稳定人民团结。周玉书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国防,这正是他为民为国一生的写照。

    戎马一生,诚勤一生。您为国防奉献不遗余力,丹心一片!周玉书将军,您辛苦了。

    立正!敬礼!
 

 

 
   更多相关
    吴强忠:病魔压不垮的共产党员
    何炳荣:创新嘉善精神凝聚合力创
    柳传志:朱镕基当年把许多经济问
    李克强:本届政府要过紧日子
    习近平:中国人共享人生出彩梦想
    李克强:“万事民为先”
    习近平:“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
    郭庆伟:创办商会 服务赣商
    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特别推荐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特别策划·专题报道
· 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
·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
· 禹晋永: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存“忽
· 解密“淘宝式”经典骗局:以假乱真 会
· 苏芩:33岁剩女十年悲催相亲史
·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行动
· A股上市家族企业TOP100:新希望三一比
· 神秘富豪张志熔发家史:国企高管带来巨
· 十年来那些被资本“逼宫”挤走的企业创
· 罗援:只要是中共在执政 美国就不会放
   热点人物
   推荐人物
· 林春蓝:解读天下第一经卷
· 李国平:飞翔的光电神鹰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硬汉李幼斌的“另一半” ——史兰芽
· 杨钊:做慈善要让人知道
· 林峰:从电视转战电影是眼前的高峰
· 熊乃瑾:女人的媚是让人幻想的
· 俏江南失色:家族餐饮企业的困境
· 钟庆明:冠军心 力臻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资料,敬请注明: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并署上文章作者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合法者所有。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本站,将尽快处理!
本站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关于本站 | 分支机构 | 投稿须知 | 代写文章 | 加盟合作 | 书籍出版 |
联系电话:015102060385 投诉:013802424218  电子邮箱:chinarwzj@126.com QQ:865676504
中国人物传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5 Chinarw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31299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源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