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重庆 | 申请地方频道
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感动中国 | 人民公仆 | 人物访谈 | 社会名流 | 企业领袖 | 商界精英 | 地产骄子 | 海外赤子 | 艺苑奇葩
教坛名师 | 巾帼风采 | 律师在线 | 杏林名医 | 创业之星 | 时尚风云 | 明星专栏 | 专家学者 | 个人传记
本站新闻 | 专题报道 | 理事单位 | 作家专栏 | 家族史话 | 国学天空 | 企业文化 | 畅游天下 | 健康保健
  当前位置: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 人民公仆 > 正文
萧克:文坛武将寄情罗霄
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陈坚 吴志菲  2011年05月11日 12:27

    他是目前唯一在世的红军时期的高级将领,也是目前健在的开国上将中,唯一参加过1926年国民革命军的将军,唯一参加过北伐战争和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的将军,唯一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担任军团长职务与方面军领导职务的将军。并且,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他也是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军。

    他是目前唯一在世的红军时期的高级将领,也是目前健在的开国上将中,唯一参加过1926年国民革命军的将军,唯一参加过北伐战争和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的将军,唯一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担任军团长职务与方面军领导职务的将军。并且,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他也是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军。

    在北京西城区大乘胡同,可以觅到一个略显陈旧的四合院,四周的街坊们说:“这是萧老将军的家”——这话语让人感觉亲切。



    在萧克的办公室里,有一排偌大的笔架,毛笔悬垂,显示着主人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兴趣。让人想不到的是,萧克还曾仰仗一笔好字糊口度日。1927年南昌起义后,萧克随起义部队南下,遭到伏击后,部队溃散,他流落到广州时已身无分文。萧克在一个老先生的卖字摊上留了下来。平常,他给老先生铺纸磨墨,客人多时,他也写上几幅颜体或隶书,一天挣几毛钱以解决生计问题。

    一直到耄耋之年,萧克写字仍很讲究“四正”,即心正、身正、纸正、笔正——这是他的开蒙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萧克小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来家里请父亲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父亲不停地写,萧克就在一边磨墨,看着父亲写的那些对仗工整、字迹秀美的对联,萧克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

    萧克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父亲五兄弟中有三人是读书出身,其中三伯父的学问最好,家里收藏了许多书,萧克最爱到三伯父家去翻书看。

    就读嘉禾甲等师范简习所的时候,家里已经穷得拿不出钱来供萧克读书。好在校长很同情萧克,让他给学校刻蜡版、印讲义,这样可以得些补助。那时,总穿着一件破旧蓝布长衫的萧克以宋濂《送东阳马生叙》一文中的“贫非罪”观念鼓舞自己,努力把书读好。从那时起,萧克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很多人都是在革命军队中才开始学习文化的。在这些将帅中,能诗善书的萧克可以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将,正像斯诺前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所评价的那样:“像周恩来、徐向前和* 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萧克不仅爱看书,对文学创作也一直非常有兴趣。红军时期,萧克在湘赣根据地写过白话诗、小故事等,发表在根据地的报刊上。即使在长征途中,萧克也不放过诗情勃发的时刻,硝烟尚未散尽,他就在简陋的指挥所挥毫赋诗了。一个久历戎马的人,从事文学创作,似不可思议,但萧克却说:“我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指文学创作)看得那么神秘。”1985年底,萧克从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时,曾做诗自叹:“既感事太多,尤叹时间少。虽老不知疲,愈老愈难了。”这“难了”之事,指的便是将军一生所喜爱的文学创作。

    说到萧克在文学创作上的赫赫“战绩”,最值得称道的便是那本被著名作家夏衍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上一部奇书的《浴血罗霄》。1988年建军节前夕,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之中的《浴血罗霄》,终于在半个世纪之后出版了,作者萧克也从一个30岁的青年,变成了81岁的老人。

    《浴血罗霄》荣获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是对作者本人及作品本身的肯定,也是对这部小说成书的奇特经历的褒扬。

    萧克与* 主席交谈

    谈起萧克创作《浴血罗霄》的背景,要从一本苏联小说《铁流》说起。西安事变后,萧克读了苏联小说《铁流》,书中讲述的俄国工农武装队伍的故事及所塑造的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都让他激动不已。萧克想到,中国革命战争的规模比俄国大,时间比俄国长,应该写出中国的《铁流》。经过构思,他决定以第四次反“围剿”时期罗霄山脉红军一支小游击队伍的成长历程为故事主线,展现中国革命力量的兴起。

    创作过程非常艰苦。资料缺乏,萧克就全靠自己的记忆;没有稿纸,他就用办公纸、书信纸,颜色不一,大小不等。不久,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萧克是平(北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公务繁重的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写作。

    有一天晚上,萧克正写得投入,爱人蹇先佛来了。那时他们的住地相距十几里山路,十天半月见一次面还得翻山越岭。蹇先佛一进门便急切地说:“孩子生病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寄养在湖南老乡家,结果死于日寇细菌战。这第二个孩子刚满周岁,寄养在几百里外的晋察冀军区驻地。心急如焚的蹇先佛大喊了两遍,萧克竟没有听到,蹇先佛气得扭头就走。直到几天后,萧克到蹇先佛的住地,才知道这件事。

    从1937年5月动笔到1939年10月完稿,萧克写出了长达40万字的小说初稿。在随后的四五年中,他先后做了三次大修改,多次小修改。让萧克和蹇先佛想不到的是,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小说手稿会给他们带来横祸。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萧克那尘封了21年的书稿被用作批判他的资料。小说稿被打印出来,装订成三册,“内部”传看,还附上“供批判用”的字样。得到这个“善本”,当时他心里真是高兴,就把原来的草稿扔进了火炉。“文革”时,萧克和他的小说又一次在劫难逃。为了批判他,造反派又将书稿拿去油印了数百册。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全国唯一一本还没正式出版就被油印了两次的小说。

    离休以后,萧克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笔耕不辍,除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萧克诗稿》、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外,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并被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现在,湖南省嘉禾县小街田村的孩子们上学再不用跑远路了,因为村里有了希望小学。老师和孩子们不会忘记,有了萧克老将军的关心,他们才能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进行教与学。如今,小街田村有好几个学生考上了大学,还有一个学生考上了博士生。这些消息对于萧克老将军来说,是喜讯,也是安慰。

    1998年,为了参加湘南起义70周年纪念活动,91岁高龄的萧克回到家乡嘉禾县小街田村。看到村里孩子上学难,他便多方牵线,促成三位香港实业家捐资25万元建成了小街田希望小学。萧克还向县图书馆捐赠了万余册图书,县图书馆为此专门设立了“萧克捐书专藏室”。

    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萧克是一个遵守组织纪律、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的典范。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时年授上将军衔55人,1956年和1958年各补授1人。前10名上将的名序是: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当时很多人认为按照萧克的资历和功勋授予上将军衔是委屈他了,为他抱不平。萧克对此却很坦然,他说,“很多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衔都行。”并谈起了一段佳话:东汉大将冯异是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战场上勇不可当,功勋卓著,但他为人谦和,每到将军们聚会论功时,他都会躲到一旁的大树下,从不参与争论,由此东汉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他说,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不如古人吗?萧克宽广的胸怀和高风亮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8年,全军开展“反教条主义”运动,军内高层“揪”出了一个以萧克为主的“反党集团”,萧克被调任农垦部副部长。1968年1月,解放军“支左小组”进入农垦部开展“大清查”,萧克再次被隔离审查。1969年12月,已过花甲之年的萧克被安排去江西永修的“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和再审查”。永修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萧克要自己动手砍柴、烧饭。山里的冬天特别潮湿阴冷,刺骨的寒风从墙缝里钻进来。冷得实在受不了,他就用跑步、劈柴等方法来取暖。

    1972年1月16日,组织上通知萧克回北京工作。临走时,他将自己在“五七”干校当木匠、油漆匠时做的凳子、桌子甚至笨重的木工凳都带了回来,一直到现在还舍不得扔掉。他常说那是他在江西那段特殊岁月里的一个永久纪念。此后,云山垦殖场的干部群众还经常到北京来看望他,找他叙旧。“我早已把江西看作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每当谈起江西,萧克总是感慨万千地这样说。



    我国最近的一次国庆阅兵是在1999年的国庆节。阅兵过程中,检阅方队那整齐划一、落地生风的正步走最为振奋人心。鲜为人知的是,解放军正步走的规范姿势,正是萧克将军亲自制定的标准。1950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军队要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的要求,时任军训部部长的萧克组织有关人员着手编写纪律、内务、队列三大条令。三大条令得以颁发执行,为我军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至今,三大条令仍然是我军依法治军的基本依据。

    夺取全国政权之后,我军作战任务逐渐减少,教育与训练成为我军新时期建设的主要任务。1950年三四月间,萧克在武汉汉口正式接到调任军委军训部部长的通知。到北京的第二天,萧克就急急忙忙地去总参谋部报到,向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表达自己希望尽快工作的心情。谁料聂帅笑了起来,说:“你以为军训部在哪里啊?就在你的脑子里,在你的手上。”这时,萧克才知道,所谓军训部,还只有自己一个“光杆司令”。

    萧克上任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建陆军大学(后改为军事学院)。1951年1月15日,南京军事学院正式开学,从此我军有了一所正规化的高等军事院校。截至1957年,全军共建立了100多所各级各类军事院校,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培养了20多万干部,并造就了一大批军事教学人才。

    “掌握新技术,学会联合作战”,这是我军军事训练的重要方针。这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军事训练方针,是萧克在1950年11月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军事学校和部队训练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军成功地组织了几次大规模演习,丰富了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极大地推动了部队的训练与战备工作,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1934年10月19日夜晚,* 和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于都,开始著名的长征。但是对于萧克来说,长征应该是在1934年8月7日下午就开始了,那一天,时年27岁的萧克和他率领的战友们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形势严峻。在中央红军撤离江西根据地之前,需要派出两支部队执行探路和引敌的任务。1934年8月7日,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萧克率领由湘赣红17师、18师以及16师合编而成的红六军团9758人,由江西遂川横石悄然退出湘赣根据地,踏上西征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合之途。

    10月1日,红六军团进入贵州。面对绵延无尽的大山和陌生的道路,以及敌军的追击,他们只能夜行晓宿,绕开大路走小路,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马匹和重装备几乎丢光了,供给也严重不足。连续行军50多天,直到攻入地主武装盘踞的老黄平县城旧州,才有了转机。

    在旧州,萧克他们遇到了外国传教士薄复礼和海曼,并在教堂找到了一张全是外文标注的贵州地图。这张地图对六军团后来的行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薄复礼一直随着萧克行军,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进至昆明时,萧克把扣留了18个月的薄复礼释放。后来萧克从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中看到,薄复礼说了不少赞誉红军的话。

    1984年1月,萧克与张秀在昆明太华寺

    在贵州石阡县的甘溪镇,红六军团经历了一次极为惨烈的战斗。突围后,红六军团主力脱离了贵州、广西和湖南敌军的围追堵截,历经80余天,转战5000多华里,于1934年10月24日抵达贵州印江县木黄,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此时红六军团的兵力已不足4000人。红六军团的行动探明了沿途敌人兵力的虚实,查明了道路、民情,实际上起到了为中央红军长征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红二、六军团的会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了极大的湘西攻势,有力地配合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在湘、鄂、川、黔地区,红二、六军团连克桃源、澧县,威震常德、岳阳,并在四省交界地区创建了红军长征途中唯一一块坚持了一年之久的红色根据地。

    1935年8月下旬,中央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进入四川西北部懋功,与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师。这时仍在湘鄂川黔边的红二、六军团,则成为蒋介石“围剿”的主要对象。这一年,“萧贺匪部”这个词出现在国民党报纸和蒋介石口中的频率很高。“萧贺匪部”先后粉碎了蒋介石的两次“围剿”,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一带越打越强。

    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和瑞塔铺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在理化与前来接应他们的四方面军32军会合。7月5日,在四川甘孜,红二、六军团接到中央军委电令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年仅29岁的萧克为副总指挥,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萧克也因此成为极少数在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都工作过的高级将领。



    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的三楼陈列大厅里,陈列着104位起义指挥者、参与者的照片,萧克将军就在其中。当时,萧克年仅20岁,职务是叶挺军(11军)24师71团2营3连指导员。

    参加南昌起义,是萧克走上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道路的重要一步。然而,出生于书香之家的萧克弃文从武,最初的出发点却是为报家仇。1907年7月14日出生的萧克,家里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及一个妹妹。萧克家里有点田地,但多数年份还是要买两三个月的口粮,生活颇为艰难。从萧克记事起,就看到父母、大哥为生计而辛劳、发愁。萧克的大哥性格刚烈,因此得罪了当地的大地主萧仁秋。1923年春,由于萧仁秋的陷害,萧克的大哥被团防局抓走,当天即被杀害。兄长死于非命,致使喜爱文学的萧克产生了从军报仇的念头。

    是年初秋,萧克考上了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中等学校学历的嘉禾甲等师范简习所。由于一心想报兄仇,萧克对军事方面的书籍特别感兴趣,他买了许多古代及当代兵书,边看边揣摩用兵打仗之法。这期间,萧克还读了许多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其中某些书他竟能整段整段地背下来。

    1926年2月,萧克辞别家乡,远赴广州考上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第二期,正式走进军事天地。7月份,萧克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宪兵团当中士班长。其时,北伐战争已经开始,但萧克所在的宪兵团被安排留守广州。一心想加入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上战场的萧克以请假回家为名离开宪兵团。次年3月,萧克终于辗转来到11军24师,被分配到71团3连当政治指导员,从此成为“铁军”的一员。

    南昌起义后,萧克辗转回乡组织发展基层支部。1928年1月,萧克任宜章县游击队长,并参加了湘南暴动。

    参加湘南暴动的部队中,年轻的萧克率湖南宜章农民军在资兴东南的龙溪洞第一个与* 会师。1968年“五一”,萧克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 。* 回忆起了与萧克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他紧紧握住萧克的手说:“我们是在龙溪洞见面的,那时候,你们有多少人?多少枪?”萧克回答说:“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人,六七十条枪,300多杆梭标。”* 听后感慨地说:“揭竿而起!揭竿而起!”

    大革命时期,萧克就曾读过* 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其中揭示的真理深深折服。与* 见面后,* 那轩昂的气度、敏捷的谈吐,都让萧克无比钦佩。而年轻有为的萧克也给* 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长征时期,萧克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躺在担架上,* 看到后马上脱下自己的大衣轻轻盖在他的身上,并深情地对医护人员说,一定要尽快医治好我们的“白袍小将”。

    萧克率部上井冈山编入红军第四军,先后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第一纵队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他还亲身经历了朱、毛在井冈山的会师。

    如今,南昌起义的硝烟已经在历史长空中散尽,开国领袖们的风范却长存于萧克将军的脑海深处。而将军在战火中成长的人生传奇,又给现在的人们留下无尽的回味。

 

 
   更多相关
    吴强忠:病魔压不垮的共产党员
    何炳荣:创新嘉善精神凝聚合力创
    柳传志:朱镕基当年把许多经济问
    李克强:本届政府要过紧日子
    习近平:中国人共享人生出彩梦想
    李克强:“万事民为先”
    习近平:“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
    郭庆伟:创办商会 服务赣商
    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特别推荐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特别策划·专题报道
· 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
·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
· 禹晋永: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存“忽
· 解密“淘宝式”经典骗局:以假乱真 会
· 苏芩:33岁剩女十年悲催相亲史
·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行动
· A股上市家族企业TOP100:新希望三一比
· 神秘富豪张志熔发家史:国企高管带来巨
· 十年来那些被资本“逼宫”挤走的企业创
· 罗援:只要是中共在执政 美国就不会放
   热点人物
   推荐人物
· 林春蓝:解读天下第一经卷
· 李国平:飞翔的光电神鹰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硬汉李幼斌的“另一半” ——史兰芽
· 杨钊:做慈善要让人知道
· 林峰:从电视转战电影是眼前的高峰
· 熊乃瑾:女人的媚是让人幻想的
· 俏江南失色:家族餐饮企业的困境
· 钟庆明:冠军心 力臻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资料,敬请注明: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并署上文章作者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合法者所有。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本站,将尽快处理!
本站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关于本站 | 分支机构 | 投稿须知 | 代写文章 | 加盟合作 | 书籍出版 |
联系电话:015102060385 投诉:013802424218  电子邮箱:chinarwzj@126.com QQ:865676504
中国人物传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5 Chinarw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31299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源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